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收入代际流动的关系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郭丛斌(Guo Congbin),北京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助理研究员、管理学博士;闵维方(Min Weifang),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利用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就业情况调查—2004》的数据,对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收入代际流动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通过收入代际继承性和流动性指数、收入代际弹性系数等指标分析中国城镇居民收入代际流动的特点,运用通径分析技术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教育促进收入代际流动的功能,分析教育的这一功能随中国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所呈现出的变化趋势,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原因解释。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居民收入代际存在较为明显的传递效应,多数子女依然滞留在与父亲相同的收入组群;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代际流动机制,有助于促进弱势群体的子女实现经济社会地位的跃升,具有较强的促进代际流动的功能;随着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教育促进收入代际流动,改善整个社会收入公平状况的功能也日益增强。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8 年 02 期

字号:

      一、引言

      教育与收入公平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依据收入分配所针对的主体,收入公平可细分为代内收入公平和代际收入公平。其中,代内收入公平是指同一代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较小,而代际收入公平则是指子代收入的多寡并非由父代收入这一先赋性因素所决定,而是更多地取决于子代本身的后致性因素,如其能力、教育程度和健康程度等。当前国内外有关教育与收入公平关系的实证研究更多关注教育对促进代内收入公平的作用,研究者对于教育促进收入代际公平功能的探讨并不多见。

      收入代际流动程度是衡量代际收入公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具体来说,一个社会的收入代际流动程度愈小,表明父代收入这一先赋性因素对子代收入的影响就愈大,收入代际也就愈不公平;反之,一个社会的收入代际流动程度越大,说明父代收入这一先赋性因素对子代收入的影响就越不明显,而子女本身的教育等后致性因素对子代收入的影响可能更为突出,收入代际也就越公平。因此,探讨父代收入等先赋性因素和子代教育等后致性因素对子女收入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教育与代际收入公平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逐步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中国原有单一的公有制形式正逐渐过渡成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经济体制,原有“大锅饭”的绝对平均主义分配模式也正日益被按劳分配方式所取代。与之相应,中国城镇居民原有的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不同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也在逐步扩大。① 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得拥有较多经济资本的家庭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比如为子女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或者为子女提供更为直接的财政支持等,使其子女在经济收入上依然保持较为明显的优势地位,从而使得代际收入不公平在两代人之间可能得以不断延续。在此情形下,教育作为弱势群体向上跃升的一个重要工具,其促进收入代际流动,保证收入代际公平的职能尤其值得关注。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劳动力市场,劳动者的工作年数是决定其工资收入的主要因素,而其教育水平和能力在其中的作用甚微。此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者的流动性相对较弱,劳动者在初次就业时所确定的职业往往成为其一生所从事的职业,难以改变。这些均使得教育所具有的提高劳动者收入的功能无法得以充分发挥。改革开放后,随着整个社会的日益开放,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和流动性日渐增强,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人力资本的价值可以通过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和流动得以充分体现。教育作为最重要的人力资本,其提高劳动者收入的功能也得以较大程度的实现。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近些年来,一些新兴的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和行业不断涌现,这些新兴职业和行业的收益相对较高,同时它们对从业人员的教育程度也有一定的要求。这可能使得接受过较高程度教育的劳动者子女,尤其是那些接受过较高程度教育的低收入家庭子女有更多的机会进入这些新兴行业和职业,以提高他们的收入,从而有利于发挥教育促进收入代际流动的功能。

      有鉴于此,本文旨在验证以下四个研究假设:

      (1)中国城镇居民收入代际存在较为明显的传递效应;

      (2)与父代收入这一先赋性因素相比,子代教育这一后致性因素对其收入的影响更大;

      (3)中国城镇居民子女,尤其是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其受教育年数的增加有助于其进入最高收入组群;

      (4)随着市场化水平的提升,中国城镇居民子女受教育年数的增加对其进入最高收入组群的作用日益增强。

      二、已有收入代际流动研究

      代际流动包括代际的城乡流动、职业流动、行业流动和代际的收入流动等。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外有关代际流动的研究主要集中探讨职业的代际流动问题。90年代以后,相关研究已将研究重心从职业代际流动转移到收入代际流动。其原因在于许多学者认为收入作为社会成员所拥有的重要经济资源,并不能被劳动者所从事的职业完全反映。其理由有三:一是同一职业的劳动者,收入未必相同;二是职业一般反映的是劳动者长期的收入,它不能完全等同于劳动者的短期收入;三是即使父子的职业相同,但由于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两代人的收入可能不尽相同。因此,一个社会的职业代际流动与其收入的代际流动状况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有时甚至会迥然相反。

      Solon于1992年所撰写的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Mobi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一文是收入代际流动研究的经典之作。自这篇论文发表之后,许多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对收入代际流动问题进行了更为详尽的研究。这些研究结果的代际收入弹性系数② 归纳如表1所示。

      

      (一)国别研究

      Solon利用美国PSID(Panel Study of Income Dynamics)调查中有关代际收入的数据,通过建立父代收入与子代收入的回归模型分析在控制了年龄等因素后,父代收入对子代收入的影响。Solon的研究共建立了三个计量模型:其一,仅用1967年父亲的收入和1984年儿子的收入作为衡量父代和子代收入的指标,分析父代收入对子代收入的影响;其二,用1967年—1971年五年父亲收入的均值和1984年儿子的收入作为衡量父代和子代收入的指标,分析收入的代际流动现象;其三,通过引入父亲受教育年数的工具变量,分析父代与子代收入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收入代际弹性系数第一个模型为0.386,第二个模型为0.413,第三个模型为0.526,收入代际的继承性较强,而流动性较弱。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