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有人误认为美国是一个绝对自由的国家,学校不存在任何意义的德育,但实际上,虽然没有明确采用“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但美国学校却普遍重视德育,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不断研究和加强德育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颇有成效,可谓“无名有实”。 中美学校德育的实施途径主要在课堂内外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课程设置的共性与特性 课堂教学是美国当前学校德育实施的重要途径,虽然在工业革命时期曾一度出现重视智育轻视甚至忽视德育的做法,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学校一直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早在1937年,美国教育委员会就在《对学生特征的看法》的报告中指出:“教育机构的指导思想是教育机构有责任考虑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他的智力和成就,他的感情组成,他的身体状况,他的社会关系,他的职业态度和技能,他的道德和宗教价值观,他的经济能力,他的美学欣赏。简言之,应加强学生作为一个人去发展而不仅仅是对他进行智力知识训练。”1949年,美国教育委员会又一次肯定了这个指导思想,并且在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经历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民主、面向国际、面向解决社会问题。 以高校为例,在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美国高校设置了德育类课程。虽然教育体制不是中央集权而是地方分权制,德育课程及相关的大纲和教材各州各校不尽相同,但在多样性中,在繁多的名目中包含着许多共同的基本内容。课程主要有:大学生活导论课、职业道德课、社会研究课、公民课、政治课、人文课等。在许多州的不少大学,还把这类课列为必修学分。除了开设专门的德育类课外,美国高校还强调把德育目标渗透到文理各科教学中,尤其重视通过历史地理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信念,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十分注重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德育。 卡耐基基金会主席博耶指出了专业课实现价值观教育的方法,那就是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都要回答: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美国学校德育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价值观教育、健康人格教育,总的说来,实质上就是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我国高校历来十分重视德育。在1957年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方针是“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95年11月23日,国家教委颁布试行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指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高校设置了统一规范的德育课程体系:统一的大纲、统一的课程设置、统一的教材(国家和省两级)、统一的课时要求,并作为各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课程设置分两类: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此外,我国还主张发挥各科教学中的德育功能,结合教学相关内容和各个环节,有机地对学生实施德育。 虽然中美两国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相距甚远,但课程设置却体现了德育课程在教育规律方面的共性:1.两国均利用课堂教学灌输各自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德育课最终的政治目标就是培养各国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合格的接班人,都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思想。3.根据各自社会的需要和实际情况,设置了相应的德育类课程,课程内容涉及人类的共同品质,如:乐观、友爱、诚实、勇敢、信念、健康人格等。但是,从根本上看,中美两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不同,因此,课程设置必然各具特殊性:1.德育的根本目标指向不同。美国是培养资本主义的接班人,而我国是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2.德育的根本内容不同。美国倡导的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人生观,我国倡导的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3.美国德育课程设置体现出完全自主和多样化的特点,设置什么课程完全由各区、各校自主决定,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我国课程设置由教育部统一规划,从大纲、教材、课时均作统一的规定,各省市校无自主决定性。4.美国课程很少用抽象的、纯理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概念对学生进行灌输,而是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择业、交友等实际中。课程设计非常具体巧妙,没有呆板的“学究气”。如芝加哥大学开设了一门“学国总统制”课程,要求学生了解政府行政部门的背景、起源及历史沿革;历届当选总统的品格、思想、意识和领导能力;领导人的施政方式;总统和国会、政党、法院、利益集团等关系。 可见,美国的政治法律课程善于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具像”入手,上升到“抽像”,由点到面,层层剖析,深入浅出,不停留在“原理”或“概念”上。我国的德育课程设计比较注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强调学理灌输,虽然也主张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课堂教学,但教材的体例更强调和突出的是理论的系统性,虽然也主张发挥各科教学中的德育功能,但各科教学特别是理工科教材中很少渗透德育内容,德育功能的发挥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观念和能力。 二、课外德育的共性与特殊性 中美两国不仅重视课堂德育,而且十分重视利用一切可能的课外途径实施德育,形成各自的特色,取得不少成功的经验。 1.美国学校课外德育的主要途径 (1)隐形教育。指采用隐蔽方式传递社会价值观。此概念是美国学者N.V奥渥勒1970年提出的。他认为校园生活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因而主张通过校园生活渗透德育意识。美国十分重视隐形教育的德育意义和价值,形成了系统的实施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开办各类学术活动,倡导学校追求的目标和价值,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思维。第二,校园文艺及体育活动。美国学校有许多学生文体活动协会和俱乐部以及各类兴趣小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社会交往以及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自立、自信、开朗的人格品质和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第三,全校性活动,即通过校庆、国庆等节日庆典和入学毕业仪式等活动,培养学生爱校爱国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