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与不断进行的教育改革伴随着的是人们对教育的日益强烈的不满意。这提醒我们需要对教育改革进行反思,摘掉笼罩在“教育改革”上面的神圣化光环,使教育改革成为一个可以进行理性讨论,可以进行批评的对象,以便重建对教育改革的共识,继续推进教育改革。 一、教育改革的概念及其它 《现代汉语词典》称改革是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部分。[1]单纯谈论改革没有实质意义,因为改革和某种具体的领域结合起来才有实质意义,比如教育改革、经济改革、社会改革、政治改革。根据上述改革的定义,可以认为教育改革是把教育领域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改造,使其成为合理的部分。也即教育改革是使一种教育状态(A)转变到另一种教育状态(B)的过程,教育改革的起点是未改以前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如果没有问题,就没有必要改革,比如我们经常讲改革那些阻碍我国教育发展的体制问题,在这里一些教育体制就是改革的对象。 教育改革是很复杂的事情,很难给它划定一个比较清晰的边界。为了论述的方便,人们不得不把教育改革再分成一些更小、更具体的领域,诸如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考试改革、课程改革、教育投资体制改革、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等等。但是不管教育改革多么复杂,都包括:为什么要改革(改革的背景),它说明教育改革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是哪些原因导致教育改革;改革的具体内容有哪些(也即改什么),只要是改革就要有一些能说清楚的内容:谁来改(改革的主体),这包括主导改革、参与改革的、受改革影响的等人员;怎么改(改革的方式),是激进的改革、还是渐进的改革等,像中国的教育改革大都是先试点、后推广的渐进方式;改革的过程(持续的时间),要对教育改革进行研究,必定要确定教育改革的起始时间;改革后果的评估。从这样的观点出发,我们似乎也可以把教育改革看成是一个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的事件。 本文的主旨不是在于讲明白教育改革是什么,而是在于提出分析教育改革的一个框架。之所以如此与最近出现的人们对教育改革“莫衷一是”的评论有关。在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使教育让大多数人民满意,这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出发点和目的。按道理讲,人们对“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的教育改革不应该争议,可事实是教育成为受到人们的不满、质疑和批评最多的领域之一,是曾被《南方周末》读者投诉最多的行业。[2]2005年11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转型期中国社会公平问题研究》课题组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利益受损方面,高达50.7%的人选择了教育体制改革;然后依次是医疗体制改革(44.4%)、国企改革(37%)和社会保障体系改革(30.1%)。2005年11月,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与搜狐网进行的“2005中国教育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77.8%的公众对教育的总体情况很不满意或不太满意。公众最不满意的是教育公平状况,涉及教育公平的六个问题都进入最不满意的前十位,分别是城乡教育差距(第1位)、地区差距(第2位)、教育腐败(第3位)、通过交纳赞助费择校费进入“优质学校”(第5位)、进城务工子女的受教育条件和环境(第6位)、学校差距(第9位)。不无极端的看法是把教育形象地比喻为压在普通老百姓头上的三座大山之一(另外两座分别是医疗和住房)。对教育的负面感受竟然在医疗体制改革、国企改革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之上,是出人意料的,随即就有了“中国教育改革不成功”的说法。对教育的不满大致可以反映对教育改革的不满,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出于良好愿望进行的教育改革却引来这么多的不满? 这牵扯到如何评价教育改革得失成败的基本问题。由于任何教育改革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都离不开特定的主体(教育改革相关者),教育改革进程的相关者又都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这必定会影响到各类主体对教育改革的认识。可以说现在教育问题上许多观点尖锐对立的背后,都是利益的对立与冲突,许多简单的道理被搅的一团混乱,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利益使然[3]。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化。罗伯特·K·默顿认为,“我们应该注意到,社会结构中的不同群体和阶层既有共同的利益和价值,也有不同的利益和价值。在这一点上,价值以及利益的不同,有时甚至是冲突的。由于社会中的地位之间的差异,因此我们自然会发现某些社会模式对社会中的一些群体的利益或价值来说是有利的,而对另外群体的利益或价值来说又是不利的。”……然而,因此,他又说“即使是极不相同的‘社会学思想流派’,他们也都赞同这样的理论观点,即所有社会都分化成为一些不同的在结构上相关的社会地位,这一条是普遍的,尽管社会具有不同程度的结构分化,此外社会结构中处于不同位置的人倾向于具有不同的利益与价值。当社会高度分化为极不相同的社会地位,并形成了特定的利益和价值时。”[4] 由此引申开来,人们对教育改革的看法不同、而且常常有尖锐的冲突,背后就是利益和价值的不同。为什么会有价值和利益的不同,又与我国正在进入一个利益分化的时代有关。今天,中国的社会结构已经由于分化而日益复杂化。 二、社会结构变化基础上的利益群体分化 分化的含义包含着差别化或者说差别扩大化的意思。社会学上通常使用社会分化(social differentiation)的概念,用来表明社会结构系统不断分解成新的社会要素,各种社会关系分割重组最终形成新的结构及功能专门化的过程。社会分化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社会异质性的增加,即群体的类别增多;二是社会不平等程度的变化,即社会群体间的差异拉大。本文中主要借用美国当代结构主义理论大师彼特·布劳的结构变迁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社会结构的组成是指由个人所组成的不同群体或阶层在社会中所占据的位置,以及他们之间表现出来的交往关系。按照这种定义,社会结构可以由一定的结构参数来加以定量描述。结构参数就是人们的属性,分为两类,一是类别参数,如性别、宗教、种族、职业等,它从水平方向对社会位置进行区分。二是等级参数,如收入、财富、教育、权力等,它从垂直方向对社会位置进行区分。这两类参数之间可以相互交叉,也可以相互合并,从而使社会结构的类型显得更加复杂多样。[5]社会成员的日益分化是社会结构变迁的一个显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