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世纪,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的重要战略,面对这一新的历史要求,需要德育作进一步自我审视和深化改革,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加速发展。 一、德育的变革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德育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近两年来,随着第三次全教会的召开和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讲话的发表,人们对德育现代化、德育运行机制及其结构等问题,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又作了新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成果。这里,从今天的角度来描述一下德育在实践中的变革及其影响。 1.基本摆正了德育的位置,初步确立了新的教育理念。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在学校教育中,德育被看作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没有地位。现在人们对于“德是做人的根本”,学校应教学生学会做人,这一点已基本形成了共识。学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基本明确了德育的核心地位,在实际工作中德育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落实,表现在学校不仅把德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列入工作计划,而且开始重视德育在各个教育环节上的渗透,注意德育与其他各育之间的联系。有些学校还对各科教学提出了德育要求,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同时,现在学校基本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开始改变传统德育强调的外在控制、教师为主的旧观念,提出要让学生主动发展,把学生看作教育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德育工作中注意从学生需要出发,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 2.形成了主导方向的德育内容。近两年来,德育本着“三个面向”的精神,在内容上突出了主导方向,基本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一是与国际接轨,突出了面向21世纪全球共同的教育主题:学会关心。学校德育通过引导学生关心世界、关心人类社会、关心环境、关心自己、关心周围的人和事,拓展了学生的伦理视野,培养了学生的仁爱精神、责任意识和全球意识,对国际理解的新理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二是引导高中生联系实际学习邓小平理论,加强了政治思想教育。以往高中政治课上讲马克思主义有关政治、经济方面的基本知识,抽象、枯燥、脱离实际,学生不感兴趣,对政治课的内容只会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近两年来,开始改变“人们只谈论政治教育而没有进行政治中的教育”(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206、149、205页。)的状况。在不少高级中学,都把邓小平理论学习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有的学校开设邓小平理论课,有的开专题讲座,有的组织读书会、学习小组。总之,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层次,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思想、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并运用于实际,认识转型时期的社会特点,明确现时代中国的重要任务,从而确立成才报国的理想信念,坚定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从目前看来,这方面理论学习组织得好的学校,政治课上活了,德育有了针对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是宏扬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近年来,许多学校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作了系统梳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宏扬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并立足于践行。总体上看,青少年的文明行为、道德面貌已有了改观。 3.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注意利用社会德育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基本改变了学校为中心的封闭式德育。近两年来,根据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的思想,学校德育的新进展是,在学校内部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运行机制,学校外部开始注意社会德育资源的利用,并加强与家庭、社区的联系。总体而言,德育正在走向三个结合。一是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课堂上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学生讨论式为主,师生共同学习政治思想道德的基本知识和行为规范准则,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讨论国家和世界大事。课外开展各种社团活动,并有计划地安排学校固定的节日活动,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等等。各项活动的开展从策划到组织安排,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参谋,起辅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多种活动能力,二是校内与校外结合。除上述活动外,学校还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学校教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并以学校为主体与家庭、社区结合,注意构建德育网络,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了解社会。三是德育与学科教学结合。学校开始重视学科德育,这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还反映在对任课教师的思想道德要求中,近年来学校普遍加强了师德教育。在一些高级中学开设了研究型课程,这门课程不仅从智育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是实施德育的好方式,可以说,这是一门把智育与德育融为一体的新型课程。 4.德育科研有新的进展,增强了德育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在德育理论方面,有许多新的研究并取得了成果,如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德育的特点和规律的研究、青少年道德情感教育的研究、德育实效性研究、德育的本质与功能的研究、德育与美育的研究以及德育学科建设等。在实践方面也有不少新的探索,许多学校提出的课题如“学会关心”研究、“自主教育”研究、“德育最优化整合”研究、“班级文化陶冶”的德育探索、“情感体验”研究等,还有的以区域为对象进行的整体实践探索的项目,如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的“德育基地的功能开发与应用的整体研究”、静安区区政府牵头的“构建区域德育工作系统行动研究”等。 德育实践研究反映出几个新的特点,一是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的需要,选题都是为解决德育的实际问题而提出来的,课题有针对性;二是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合作研究,课题均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并着眼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上升理性认识,以寻求规律性的东西。课题研究成果的层次都比较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三是实践研究的课题一般是以学校实际工作者为主体,采取行动研究等方法,不断实践、反思、修正、再实践,均能体现学校的特点,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研究中培养了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因而实践性强。四是学校进行实践研究一般都比较沉稳、踏实,不浮躁,不哗众取宠,不搞形式主义。课题大多都是要做两、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通过长期积累,反复实践,精雕细琢,最后取得较满意的结果,体现了研究的务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