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教育思想探微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笑野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0083

原文出处:
《长白学刊》

内容提要: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教育活动。早期著作《周易》对教育原则、师道原则、教学方法等问题都有较为深刻的阐述,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221;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478(2000)06-38-03

      一、《周易》的教育观与《蒙》卦

      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特殊的社会活动,它是人类自己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手段。早在原始氏族社会时,人们就不但对生产经验的传导给予注重,而且对人类社会自身的教育、整理也给予了相当高的重视。(见《仪礼·士冠礼》及杨宽的《古史新探》)也就是说,在《周易》诞生之前,中华祖先已经经历了长久的教育活动,有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教育在人类史上有着这样特殊重要的地位,作为一部思想巨著,《周易》当然不能遗漏这一重要思想领域,因而,在《周易》中专为教育设立了一卦——《蒙》卦,并且将它排在了卦序中六十四卦的第四位。可见《周易》对教育思想的重视。

      这里,我们以《蒙》卦为主,结合散见在其他卦中的教育思想来说明《周易》关于教育的见解。

      《蒙》

      

      之为卦下坎上艮。“蒙,山上有险,险而止,蒙。”(《彖传》)坎为险,山为止,遇险而止莫知所从,卦象以此来表明彷徨蒙稚的状况。《彖传》又云:“‘蒙,亨’,以亨行时中也。”《王注》:“时之所愿,惟愿亨也;以亨行之,得时中也。”这是说要把握适中的时机进行启蒙。亨通发展是万物之所愿,启蒙之后即通即可行。可见在蒙稚艰难、寻求发展之时,启蒙的重大意义。

      用此来喻之现实人事,则是人的幼年,浑沌蒙昧犹如遇险而止,无知无识,不知天地为何物,人生有何事,彷徨幼稚,莫知所从。在这时如不接受启蒙教育,就不会健康成长。缺乏教育,就会愚昧无知,这样即使身体健康,四肢发达,同样也是一个头脑简单,思想愚昧的“残疾人”。思想残疾比身体残疾更可怕,卦序,《乾》、《坤》之后,紧接《屯》、《蒙》,它也说明了古人对于童蒙教育的重视。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三八《礼部·学校》引《物理论》云:“学者植也。”。《吕氏春秋》卷四《尊师》云:“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按:爽,病也)。”宋代大思想家张载特别重视幼儿教育,要求人们以身为教,“示以好恶有常”之行,他并进一步说明其道理:“勿谓小儿无性,所历事皆不能忘。故善养子者,当其婴孩,鞠之使得所养,令其和气,乃至长而性美。”(见《宋史》卷427《张载传》)南朝宋傅亮草拟《立学诏》亦称:“古之建国,教学为先,弘风训也,莫尚于此,发蒙训滞,咸必由之。”其实不仅是政府,民间也早有“天地君亲师”的说法,虽然这是后来的事,反映的是等级制度的统治思想,但教师可与“君”、“亲”并列于“天地”之后,正可以看出《周易·蒙》卦影响的深远。

      《蒙》卦不仅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更主要的是,它反映出了《周易》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见解。从互卦看,下互九二,六三,六四组成震卦

      

      ,震为雷为动,学童年幼好动而多变。多问好学,故“动”并非坏事,由思想不定型,经过学习而逐渐有主见。上互由六三,六四,六五组成坤卦

      

      ,坤者顺也,顺从自然,强调学习应循序渐进;又坤为地,地厚德载物,说明学无止境,博大精深,犹如大地兼容并包,容纳各种学问。再还回到本卦看,上艮为山,下坎为水,山泉淙淙,冲石激湍,汇为江河,渐行渐远。这又象征着儿童接受教育后,几经曲折,智慧渐开,终于健康成长。从卦象与卦德方面看,已可明白《蒙》卦那“启蒙发智”的精神所在了。

      二、“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的施教原则

      《蒙》卦九二是施教之主。爻辞曰:“包蒙,吉。”九二阳刚居下卦之中,初、三、四、五诸阴爻环其周围,犹如“蒙师”居于从“学子”之中,正施教诲。学子众多,开蒙益智,使人向善,正是吉祥征兆。九二广施教诲,是为人师。九二与六五相应,二以阳刚之质“果行育德”,六五谦虚柔顺以相应;教者积极施教,学子求知若渴。这一状态就是卦辞所讲的“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是《周易》对教育规律深刻认识而揭示出的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程传》解释这句卦辞云:“蒙有开发之理,亨之义也。卦才时中,乃致亨之道。六五为蒙之主,而九二发蒙者也。我谓二也。二非蒙主,五既顺巽于二,二乃发蒙者也。故主二而言,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五居尊位,有柔顺之德,而方正童蒙,与二为正应,而中德又同,能同二之道以发其蒙也。二以刚中之德,在下为君所信向,当以道自守,待君至诚求己,而后应之则能用其道。匪我求童蒙,乃童蒙求于我也。”这里《程传》揭示了卦辞所强调的师当以“道”自守而待人来求,只有当童蒙滞塞,百般苦恼,一心渴求开蒙之时,才可施教。这时即达到“中德”相同,自觉求学,教学相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原则,它在后来的教育思想中被确立得非常牢固。《礼记·曲礼》:“礼,闻来学,不闻往教。”《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正义》:“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启发为说之。如此,则识思之深也。”当人用力于思而仍然心里阻塞盈满不通,言说不清之时,前来求问才去启发他,使他开蒙通塞。这样求学是真诚来求,这时启发他,才能令其思深识远而解悟透彻。这一教学原则是人们长期教育实践的经验结晶,符合教育科学,所以它能确立牢固,影响深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