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虚构的人类学根据

作 者:

作者简介:
贺晓武,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 贺晓武,浙江大学博士生。

原文出处: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文学虚构之所以具有人类学根据,是因为它与人类的本质属性紧密相关。文学虚构不但能够满足人类的审美交流需要,还能满足我们超越现实、超越自我和扩展自我的需要。虚构通过表演与文本游戏,把难以表现的可能性世界表现出来。现实限制着我们对自我的认识,文学虚构却能够让我们发现存在的秘密,体验生命的丰富性。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7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I0—05;I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6597(2007)01—0045—05

      虚构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众说纷纭、难有定论的问题,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虚构越出文学的范围,内涵不断扩大,可以泛指人们的思想和信念、事件等主题。人们有时不仅把文学作品中描写的事件当作虚构,而且在表述这些事件时所传达出的“对世界的看法”也被当作虚构。文学意义是虚构,一切意义都是虚构,甚至于把现实与生活也看作是虚构。这主要是因为现实与虚构很难截然分清的缘故。不管是宗教、科学、法律,还是意识形态,都包含有虚构的成分。宗教要设立理想的彼岸世界、科学家进行实验必须有假设、制定法律需要有假定。这些假说都是虚构。美国文学理论家杰拉尔德·格拉夫对虚构的概念被无限扩展以至于达到了无法区分的地步表示了不满。我们接受他的观点,仍然把文学虚构理解为“(1 )表示一种文学类型;(2)笼统地表示文学的一个侧面,如情节、行为或寓言等因素, 包括人物、环境、场景等;(3)表示一种包含相当多杜撰成分的叙述或故事”[1](p181)。我们这里界定虚构仍然是从文学的角度来探究它的人类学价值。

      要在短暂的有限生命中找到无限的意义,我们需要借助虚构,否则,人类没有办法在这个无意义的世界上生存下去。二战时期,奥地利作家弗兰克被德国纳粹关在集中营近十年,在这样惨绝人寰的绝望境况下,他始终坚信生存的意义,凭着决心和勇气面对残酷现实的磨难。对生命的热爱和从伟大的虚构作品中吸取的强大精神,使他终于活着走出集中营。可见文学虚构能给绝望中的人们以生存的勇气和信心。设想一下,如果这个世界没有虚构文学,那么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文学虚构的人类学根据究竟何在?对我们人类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文学为什么少不了虚构的支撑?这是我们研究文学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我看来,文学虚构对人类的作用巨大,不但能够满足我们审美交流的需要,还能使我们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获得扩展自我的能力。我们正是通过文学虚构的表演和游戏文本,能够走出狭窄的现实世界,看到可能性世界的丰富多彩,并且洞察人性的深层奥秘。

      一、文学虚构能够满足人类审美交流的需要

      不管从心理学还是社会学角度来看,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总是需要交流的。正如当代人类学的研究证明的那样:“人既是生物的存在,又是经济的存在。然而就其本质属性来说,人是讲故事者。”[2](p207) 人类在从个体走向集体的过程中,与动物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始终需要心灵交流才能生存。交流是人类延续的根本途径,没有交流我们难以生存。从口传故事到书面文学,人类几乎都是用虚构的讲故事的方法来进行交流和沟通。最初的虚构故事都经过许多人加工,讲述者不断地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感受融入故事的虚构中。他们要么把亲身经历的丰富经验讲述出来,要么把道听途说或者听来的故事通过重新编排情节再复述出来。虚构的讲故事方法作为一种集体经验的保存方式对人们的生活和生存起了重要作用。

      讲故事本质上是一种虚构,即使包含着讲述者自身的经历,但经过他的讲述,总含有主观的虚构成分。尤其是在远古时代,人们对宗教和巫术的信仰,使现实的复述在我们看来也已经成为虚构的故事。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人神共处的故事,到底是虚构还是现实我们现在难以说清。19世纪文学从现实主义到自然主义,人们强调真实生活的再现到了精确的程度,然而仍然脱离不了作者的虚构。到了后现代主义文学,元虚构作品对虚构的强调就更加明显了。作为虚构行为的讲故事之所以具有人类学的属性,是因为它具有普遍适用性。阅读虚构故事,人们好像看到了自己。只要进入这个奇异的虚构世界,在与作品描写的人物交流中,我们就能使自身的本性得到展现。进入这个令人痴迷的新世界,设身处地地体验不同于我但内心相通的另一个人的生活,那虚构的生活能够照亮我们的日常现实。我们并不逃避生活,而是发现生活。借助文学虚构作品的欣赏,可以增加我们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以焕然一新的方式来激荡我们的情感。

      到了20世纪,新的交流方式层出不穷,接受的信息也越来越多,但值得一听的虚构故事却越来越少。虚构故事的衰微意味着人类自我认识的基本手段的失效。本雅明虽然对虚构艺术的衰微感到惋惜,但是他坚信人类要获得情感的丰富性,文学虚构就必不可少。“小说不是因为我们展现了别人的命运,不是因为说教式地展现而有意义,而是因为这陌生人的命运燃烧的火焰为我们提供了我们从自身的命运所从来汲取不到的热量。小说吸引读者的是借他所读到的一次死亡来温暖他冷得发抖的生活的希望。”[3](p308) 优秀的虚构故事总是与生命意识有着深切的亲缘关系,能够把握那种不可表述的生活真义。

      美国学者罗伯特·麦基认为虚构艺术的衰微是因为世界的不可知性。但是它不会消失,因为我们人类在现代社会里更需要交流,因而更需要虚构艺术的支撑。“价值观、人生的是非曲直,是艺术的灵魂。作家总是要围绕一种对人生根本的认识来构建自己的故事——人生的价值是什么?什么东西值得人们去为它生、为它而死?……我们首先必须深入地挖掘生活,找出新的见解、新的价值和意义。然后创造出一个故事载体,向一个越来越不可知的世界来表达我们的理解。”[4](p21) 因为现实的不确定性,因为生活的意义不容易找到,虚构的衰微就成了必然的现象。然而,孤独的个体在钢筋水泥的世界中更加需要虚构艺术的维系才能与同类交流和沟通。正因为这样,这种虚构反而在我们的社会中显得弥足珍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