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Ideology)的流转

作 者:

作者简介:
冯宪光,四川大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基地教授,重庆抗战文史研究基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四川 成都 610064。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内容提要:

从20世纪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传播开始到现在,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术语,就与文学发生了密切联系,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从特拉西发明的语言符号到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从前苏联意识形态文论到中国意识形态文论,又从意识形态文论到审美意识形态文论,就是关于意识形态与文学的一种知识谱系发展过程。对意识形态这一术语作一个谱系学的考察,有助于对20世纪中国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的研究,同时也有利于对当前文学状况的思考。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7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I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7)01—0002—05

      目前国内关于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讨论成为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而从20世纪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传播开始到现在,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术语,就与文学发生了密切联系。对这一在文学领域运用广泛的术语作一个谱系学的考察,有助于对20世纪中国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的研究,同时也有利于对当前文学状况的思考。

      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但是这个概念并不是马克思所首创。意识形态,idélogie(法文),这个概念字符是法国启蒙理性哲学家德斯蒂·德·特拉西(Destutt de Tracy)于1796年首先提出来的。应当明确的是,特拉西所提出的是现在的“意识形态”的概念字符,其概念语义并不是指现在意义上的意识形态,而是主张建立对概念和感知进行科学分析的方法的学问,特拉西的idélogie是一门知识学问,即有关观念的科学,比较准确的翻译应当是“观念学”。据英国文化研究学者汤普森介绍,“德·特拉西认为我们无法认识事物本身,只能认识对事物的感知所形成的观念。如果我们能系统地分析这些观念与感知,就能为一切科学知识提供坚实的基础,并得出更为实际的推理。特拉西对这一新兴的事业提出的名称是Ideology——从字面上说就是‘观念学’。观念学是‘肯定的、有益的,可以具有严格精确性的。’在谱系上,它是‘第一科学’,因为一切科学知识都包罗观念的结合”。[1] 需要进一步补充的是,特拉西支持法国大革命,但是反对雅各宾派的恐怖专政,他认为,雅各宾派专政的恐怖的野蛮的无政府状况,是对启蒙主义理论的一种歪曲,这种虚假意识应当通过对雅各宾派的观念作系统分析来揭露和抵制。特拉西还探索了把观念学运用到政治和社会领域的可能性,于1803年到1815年,耗时12年出版了4卷本的《观念学的要素》,以观念科学的名义,来研讨思想、感觉、记忆、判断与人的习惯、动作、意志等。总括特拉西的想法,他首先提出的后来被理解为意识形态的概念的含义主要是指正确研究人的观念意识的观念学。他主张对观念进行系统分析,形成观念学理论。观念学理论致力于人的正确观念的形成研究,引导人们遵循正确观念,实现启蒙理性的理想;同时,也要揭示成见和偏见等虚假意识形成的原因,防止人们形成错误观念。特拉西的观念学概念本身是理性科学的概念,是一种研究观念知识的分析方法的科学。

      但是,特拉西的观念学的理论,其实也在表达着一种启蒙理性的共和主义政治观念。这种政治观念反对雅各宾派专政,同时也对利用观念学推翻雅各宾派革命政府而上台的拿破仑军政府的统治产生威胁,拿破仑就在1800年以后利用他的政治权力,大肆攻击特拉西的观念学,特拉西等被称为“观念学者”、“形而上学派系”。1812年拿破仑在俄国兵败归国后,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观念学的肆行无忌。拿破仑说,“我们美好的法国所遭受的病患应归罪于Ideology(此处没有将其中译,是因为从这里就开始兼有‘观念学’和‘意识形态’的双重含义——本文引者注),那种虚幻的形而上学,它晦涩地寻求民众立法基础的初始推动力,而不是去利用人类心灵和历史教训所知晓的规律。这些错误不可避免地,而且在事实上,导致了嗜血人物的统治”。[2] 雷蒙·威廉斯说,拿破仑“这种对意识形态的看法,在19世纪期间得到很大的回响”,“拿破仑的批判造成词义的扩大解释”。[3] 这种词义的扩大,主要是Ideology已经不是特拉西的观念学的含义,而且主要指“观念”本身以及产生这些观念的主体,特别是指一些据使用者认为是错误的、脱离实际的观念和这些观念的主体。法国的这个Ideology,后来也在德国流行开来,以致成为马克思著作中的一个重要术语。

      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之后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但是由于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对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有几种不同含义(有的研究者说,马克思著作中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含义有十多种),这一点就成为其后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众说纷纭、产生争论的原因。那么,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有没有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最基本的含义呢?应该是有的。对于马克思著作中意识形态概念使用的含义,必须从他的根本思想出发,抓住核心著作中的概念含义来思考,才能够正确理解。我认为,在马克思著作中,关于意识形态概念含义的表述,最重要的两种著作就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这两种著作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根本意义,是对法国理性主义Ideology概念的革命性改造。

      写于1845年至1946年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真正科学,是在世界观上完成伟大革命变革的鲜明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新的世界观的明确表述。这部著作是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论战之作。该书开头就说,“人们迄今总是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他们按照自己关于神、关于模范人等等概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这些天真幼稚的空想构成现代青年黑格尔哲学的核心。”[4] 马克思、恩格斯把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鲍威尔、施特劳斯、施蒂纳等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观唯心主义,以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局限性和形而上学性,都作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来进行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就是指这些当时德国的虚假观念。这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把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思想与法国大革命时的特拉西等的思想进行比较,认为他们都是从观念、即意识形态本身出发去解释历史,而不是从历史、人们的实际生活去解释观念、意识形态。这就是马恩把本书命名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原因。在这里,马恩关于意识形态的用法是和拿破仑一样的,即把意识形态看作是虚假观念。但是马克思他们提出了虚假意识产生的原因是没有从人们的实际生活来考察和研究精神思想,而要反对虚假意识必须坚持人们的意识只能用实际生活来解释的伟大思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