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象思维论”的来龙去脉 别林斯基说:“诗歌是寓于形象的思维。”① 他又说:“一切存在的东西,一切实有的东西……都是自己进行思考的思维。……因此,只有思维存在着,除了思维,什么都不存在。”② 别林斯基早年是黑格尔哲学的信徒。黑格尔认为, 宇宙的本原是“理念”,也就是“思维”,或日“宇宙精神”。“理念”在其辩证发展中异化为自然界,自然界由无机自然发展出有机自然,然后发展出人类和人类社会。人类凭自己的认识能力反回头来去认识理念的全部发展过程及其本质,主观理念和客观理念达到统一,即为“绝对理念”。人类认识“理念”,从低到高依次有三种方式:艺术的方式、宗教的方式和哲学的方式。黑格尔给美所下的定义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就是说,将理念用感性形象显现出来就是美。对别林斯基所说的“诗歌是寓于形象的思维”,要联系黑格尔哲学背景才好理解。这里的“思维”,是黑格尔哲学中所谓“理念”的同义词。这句话的意思无异于说诗(广义的文学艺术)是形象所显现的“理念”,是人类对“理念”的认识的低级形式。 别林斯基后来转变成为费尔巴哈式的唯物主义者,但是黑格尔哲学的影响犹在。他仍然认为文学艺术与科学都是认识世界的形式,在内容上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只是形式,科学用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把握世界,而文学艺术则用形象的形式把握世界。 苏联人把别林斯基只是偶尔提到的“诗是寓于形象的思维”等语,发展为形象思维论,成了一种理论体系,即是说哲学家、科学家用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形式认识世界,并以概念、范畴体系表述其认识成果;艺术家则用形象思维的形式认识世界,并以再现现实的形象体系艺术地再现这种认识成果。 “思维”的本来含义是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运演。苏联人既把艺术视为对于现实世界的独特的认识形式,那么,在他们看来,这种认识就不是低级的感性认识,必定是高级的理性认识。把它当作对世界的感性认识,那实在是贬低了艺术,但是艺术的确又无法脱离感性形象,于是,便把别林斯基“诗是寓于形象的思维”等说法拿来,赋予新的意义,断言艺术家是用形象进行思维来从事艺术创作的。“思维”在这里突破了传统的脱离感性形象的抽象心理活动的含义,被赋予了不脱离感性形象也能进行理性思维的新义。于是,“形象思维论”作为文艺学中的一种理论便形成了。当时,中国跟着苏联走,“形象思维论”理所当然地也在中国大行其道。 二十世纪中叶,我国的学术随着政治转。中苏交恶后,文化艺术和学术界对于从苏联来的一些理论观点重新加以审视。《红旗》杂志1966年第5期, 发表了郑季翘批判“形象思维论”的文章《文艺领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郑文的主要论点是:不存在“形象思维”,艺术创作所遵循的规律是:“表象(事物的直接映象)——概念(思想)——表象(新创造的形象)。”即艺术家先接触各种各样的具体事物,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从中抽取出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形成概念,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活动,找出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掌握客观世界的规律,形成思想,然后再还原为形象,用形象再现出现实生活的本质和规律。郑氏的三段式显然有这样一个毛病:艺术家从具体事物提取出抽象的概念之后再进入创作过程,创作不免从概念出发,尽管还要还原为形象,也总是为概念寻找形象,图解概念,写出来的人物难免概念化,不会成为有血有肉的活的艺术形象。 1979年,发表了毛泽东给陈毅谈诗的一封信,信中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于是,“形象思维论”便定鼎中原。各种刊物都在诠释“诗要用形象思维”这句话,文章铺天盖地,蔚为壮观。既然是“思维”,就要有思维逻辑。于是,学者们搜索枯肠在为形象思维寻找逻辑。以前的逻辑学所研究的都是抽象思维的逻辑,因此,抽象思维又名“逻辑思维”。此时人们强调说:逻辑并非抽象思维所独擅,形象思维也有它的逻辑,逻辑思维不等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也是逻辑思维,如此等等,对哲学、逻辑学术语的内涵、外延来了一次重新划界。 “形象思维论”在中国确立了它一统天下的地位之后,又有“灵感思维论”、“情感思维论”、“直觉思维论”、“直觉—行动思维论”、“经验思维论”等纷纷登场。思维不再是一种,而是一下子变成了多种,都各有各的“逻辑”。真是好不热闹! 郑季翘的“反形象思维论”无法令人信服。他为艺术创作所设计的“三段式”弊端甚多,令真正的艺术家难以遵从。但是,“形象思维论”是否能成立呢?我看还大成问题。 “形象思维论”的哲学根基是把艺术当作一种认识世界的形式。它是依照这样一种逻辑被推导出来的:艺术既然和科学一样是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它们之间的区别仅仅在于形式,科学用抽象的形式而艺术用形象的形式认识世界;科学认识是由感性上升到思维,只有达到思维理性才算进入了高级的认识阶段;那么,如果不把艺术创作时的心理活动“升格”到“思维”的高度来看,那岂不是贬低了艺术?如果它不是思维,仅仅停留于感性,它能够完成认识世界的任务吗?因此,必须把艺术创作时的心理活动形式,看作一种理性思维活动才行,于是就从黑格尔、别林斯基的著作中拼凑了“形象思维”这个短语,赋予它新的含义,这才有了“形象思维论”。 由此看来,形象思维论由来于视艺术为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如果能够证明艺术本质上不是一种认识世界的形式,那么,艺术创作中的形象思维论也就失去了它得以成立的理由。 二、艺术不是一种认知形式 形象思维论者和郑季翘式的反形象思维论者,都是从“艺术是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认识论的艺术观出发的。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在苏联和我国学术界已几乎成了“定论”。这里的“反映”是按照反映论的认识论被赋予意义的,它等同于“认识”。莫斯科大学教授波斯彼洛夫主编的《文艺学引论》就艺术的本质和特征写道:“艺术是……认识生活的手段。”“艺术与科学以及别的一些社会意识不同的特点在哪里,换言之,它的特性是什么?首先,这种区别在于艺术和科学表达自身的内容所用的手段。最引人注目的是,科学采用抽象概念,而艺术采用形象。”③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大学请苏联专家毕达可夫讲学,笔者曾听过他的课,其讲稿《文艺学引论》中说:“文学也像一般艺术一样,它的特点在于认识现实中对人来说是重要的、本质的方面。这些重要的、本质的方面,不像科学那样通过逻辑来表达,而是用鲜明的形象的方式来表现。”“文学是最流行的、为人民群众所最喜爱的、能使我们认识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因为它是认识现实的形式,所以它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几十年来,我国主流的艺术理论所遵从的也是这同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