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06]10—0072—03 意识流小说家认为小说的首要任务是反映现实世界的“真实”。被誉为“英语小说批评之父”的亨利·詹姆斯把“真实感”列为小说最重要的优点,为此,他首先提出了“作者退出小说”的要求,主张小说应全面、如实地记录来自生活的经验和印象,捕捉生活本身的色彩;詹姆斯·乔伊斯提出了“唯真实论”,认为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事物,不管美丑,都要在作品中得到真实的体现;威廉·福克纳也承认,作家只应写人类的内心冲突和心灵深处亘古至今的“真情实感”。意识流小说家把这种“主观真实”视为自己的艺术追求,最大可能地“退出小说”,把人物的意识直接展示给读者。正是基于这种对客观真实的认识,意识流小说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美学。 一 在传统小说或经典现实主义小说中,叙事基本上保持了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论悲剧的形式。从亚里斯多德把情节定义为悲剧的第一要素始,情节就一直居于传统小说或经典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中心。[1](P25) 在悲剧世界善与恶、英雄与恶魔二元对立的模本中,情节是这个模本最有力的支撑体。无论是在古典叙事作品,还是在巴尔扎克、哈代和托尔斯泰等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中,情节都是人们理解其作品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到了20世纪初,传统小说或经典现实主义小说对人物个性以及对主人公戏剧性行为的描写,在意识流这种新型小说形式中失去了原有的表现形式,作家或人物叙事的主体地位和主导意义随着全知叙事人的消失而消亡了,只剩下感觉、意识和无意识之类的主观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意识流小说更为关注作品中现代社会那些丧失了行为能力和行动意义、但在其激烈的内心过程和病理性的内心经验中顽强生存的人们。从表面看,这些人虽然在现实世界中失去了原有的生存之地,被内心感受所幻觉出的主观世界所包围,但他们并没有丧失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经历和独特的生活行为,他们的情感更加炽热强化,更具有反叛性和批判性。因此,在意识流小说中,这些主体的内心世界以及力图在主观世界中恢复自己在现实世界中失去的主体性、自主性和生存性而进行的悲剧式的努力,极大地震撼了读者,这恰是意识流作品带给世人的惊喜。意识流小说家正是试图通过自己的作品把这些现代社会经历激烈变化人们的心理世界展现给读者,使人们准确地把握人类生存的基本状况。因此,在传统小说或经典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叙事主体,其外部世界被剥夺或压抑,但并不是其主体性的彻底丧失,更不是作品人物的彻底解体,而是表现为一种新的再现现实,成了现实中某种新的、潜在的幕后推动者。 “作者退出小说”,实际上是一种“非个人化”的叙事方法,即作家退居幕后,把个人的主观情感掩盖起来,让作品中的人物充当“非介入”性的叙事者,把人物的自我意识直接呈现给读者,并通过这个人物的意识活动让读者去体验、感受外界事物,完成对作品中其他人物、各种关系和场景的分析。这种叙事方法,由于通过小说中人物的意识“独立化”和“自由化”来实现,因而促使意识流小说家的兴趣从关注客观世界转移到关注人物的感知和研究人物的内心世界方面来,才能实现自己“心理真实”具体化的创作思想和美学效果。意识流小说叙事主体的弱化,并没有导致作品中人物意识流动或行为动作的叙事杂乱无章、漫无边际,其叙事基本上还是围绕着某一个叙事中心来进行,以保证作者“退出小说”后作品的“真实感”和“自发性”。当然,这个中心可能是一个叙事者的意识,如《墙上的斑点》中“我”的意识;也可能是几个人的意识,如《尤利西斯》中斯蒂芬、布鲁姆和莫莉的意识活动,其中以斯蒂芬、布鲁姆的意识为主;还可能是一系列人物的意识活动,如《喧哗与骚动》中康普生家族的三个儿子和其黑人保姆的意识为叙事中心。正是通过这些饱受煎熬、叙事主体淡化的人物,意识流小说家以最低限度的叙述干预,把人物意识的流动和心理活动组合在一起,揭示了人物主观世界中的情境与事件,展现了意识流作品结构的多样性与作家完美独特的叙事美学思想。 二 由于“作者退出小说”和叙事主体的弱化与丧失,特别是叙事的时序性与意识流的无序性之间的矛盾冲突,传统小说构成故事的因素失去了现实性和可行性,小说的叙述形式也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以情节为主的传统和经典现实主义小说中叙述程序几乎消失殆尽。淡化故事情节,展示意识的直接流露和表现意识流动层次成为意识流小说叙事的重要特征。在意识流小说中,情节的作用不再是统帅小说的整体布局或引导读者的旗帜,而是故事细小的附着物,在作品人物意识流动的空隙中顽强生存。因此,无论是吴尔夫赋予事物以感觉化的诗意,还是普鲁斯特赋予事物回忆性的内涵,乔伊斯的“唯真实论”和福克纳的“真情实感”都是意识流小说家重新给事物赋予的一种新的经验深度,是把人的外部世界移至其内在世界,在心理经验中促使人与事物分裂的弥合。可以说,意识流小说的发展已完全抛开了“情节”,变为一种“内在化”的过程,即超越了传统作品中的“情节”,向读者展示其全部的精神世界,让接受主体随着人物意识的流动,直接进入作品人物的灵魂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