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公民教育应当关切的三个重要命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檀传宝,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原文出处:
人民教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公民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与教育课题,正在逐步重新进入中国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视野。这是中国社会与教育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不同文化、不同时代对于公民教育的认识并不相同。因此基于当代中国的现实,我们讨论公民教育的时候应当采取什么样的价值立场、秉承什么样的方法论,就成为我国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重要前提。我认为以下三点至关重要,值得特别注意:

      一、公民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需要,对公民教育的认识应当与时俱进。

      就像市场经济、政治民主等并非资产阶级或者资本主义的专利一样,公民教育也并非西方社会的专属。与一些人对于公民教育的错误认知相反,一个发人深省的事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时期以及建国以后也都不止一次旗帜鲜明地使用过“公民教育”的概念,并且付诸过政策和教育的实践。

      最明显的例证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大陆,都曾经开设过直接以“公民”为名称的课程。① 此外,在我国现行学校课程体系中,虽然我们并未使用“公民教育”的概念,但是实际上早已涵括了一些重要的公民教育内容,比如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权利与义务教育、国家政治体制(含政党制度)教育、国际组织与国民身份教育、爱国主义与国际和平教育,等等。

      这些现在存在于“政治”、“法律”、“道德”等课程模块下面的教育内容实际上就是国际上称之为“公民教育”的内容——尽管对这些课程内容及其教育的具体安排可能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一些公民教育内容缺乏;一些公民教育内容需要调整;公民教育活动的形式急需改进)。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由于和谐社会建设对于社会公平、正义或者对“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迫切追求,由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合理引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所有公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提高理性的公民素养已经成为目前中国教育理所当然的重要任务。

      国际上考虑加强公民教育的主要理由②通常是: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的不公正、不公平等现象,需要通过公民教育作为重要途径之一去加以克服;全球化与移民问题导致的多元化课题需要公民教育予以充分关注和应对;青年一代身上暴露出来的许多缺陷,例如政治冷漠等,是公民教育缺失或者无效所导致;反民主或者种族主义的思想与运动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有抬头的趋势,需要教育系统高度警惕,等等。显然,上述很多理由在中国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但是,中国大陆目前最突出的状况,则是一种相互矛盾的公民素质缺陷:一部分年轻人公民意识淡漠,缺乏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民主的热情,从而使得本来可以因为公民的有效参与而避免或降低的负面社会现象不能得到应有的、有效的遏制;而另外一种情况恰恰相反,许多人常常过激使用自己的民主权利,罔顾一些过激行为可能产生的对于国家、社会和其他公民生活的伤害。因此,从社会心理层面确认公民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开展积极的公民教育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教育与社会进步的当务之急。

      二、中国公民教育应当具有中国社会与文化的特质,应当反对简单的“拿来主义”。

      许多人都认为在公民教育方面我们应具有开放的胸怀,向先进国家学习、借鉴。但是问题在于,关于公民教育的概念、内涵与重点等问题的理解,国际学术界有许多共识,也有许多分歧。即使是那些“共识”部分,大家的理解也并不相同。

      比如在作为公民教育重要内容的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方面,一些“新兴的民主国家”可能更多强调公民权利意识的培养,而另外一些个人权利意识过于膨胀的国家则在教育中更多地强调公民的义务。又比如,在世界、国家、社区与个人关系方面,一些国家由于公民的国家意识相对淡漠,可能更多强调民族或国家意识;而另外一些国家则感到他们应更多强调个人权利、世界公民、社区参与,等等。至于课程名称,虽然欧洲国家普遍重视公民教育,但是仅仅欧洲理事会成员国有关“公民教育”的课程称谓就包括:公民或公民教育、公民文化、公民资格教育、公民与法律教育、社会研究、社会科学、人与社会、生活技能、共同生活、“社会、个人与健康教育”、个人与社会发展、社会知识、“公民、社会与政治教育”、“公民、法律与社会教育”、民主与人权、人权与民主公民资格教育、政治教育、政治制度、法律教育、公民社会的准则、宪法研究等。③

      当我们准备认真开展公民教育的时候,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当然是:在如此纷繁复杂的认识中,什么是我们应该认定的“公民教育”尽管寻找共识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也存在一个比较绝对的共同点。那就是:不同社会基于各自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具体情况,思考各自公民教育的重点。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学术研究,都是如此。

      比如,2003~2004年间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多元文化教育中心曾经研究过多元民主国家中公民教育基础性的4个重要原则,第一个原则就是:“学生应该了解本地社区中、国家与世界之间所存在的同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复杂关系。”④ 显然,这一观点与美、英等国学者对于全球化步伐加快和外来移民增加导致的若干社会问题的关注有关。而在北欧的瑞典,2001年通过了一个“反对种族主义、排外主义、对同性恋的憎恶与歧视的国家行动计划”。瑞典政府坚持要求学校促进种族平等,规定教育活动的开展应该与基本的民主价值观相一致,学校中工作的每个人都必须促进对个体价值的尊重以及对共同生活环境的尊重。⑤瑞典公民教育的上述努力显然与北欧社会近年出现的聚众骚乱和种族主义行为有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