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发展的实现机制之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卜玉华(1971-),女,安徽人,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教育等领域的研究。上海 200062

原文出处:
教育理论与实践

内容提要:

“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其实现机制是能够激活思维,生成资源开放的教学结构,是教师能够合理反馈,将学生主动学习向深层次推进的教学展开过程;是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思维、内化新知识的开放式、延伸式教学结束处理方式等。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33X(2007)07-0055-04

      现今,“以学生发展为本”和动态生成式的课堂教学观已成众人共识,然而,如何真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至今尚未有清晰的回答。在十多年的“新基础教育”研究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要实现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发展,并在动态生成的视角下审视课堂教学与学生发展间的关系及其实现机制。不认识到这一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就只能是美好的愿望。这里,我们将对此问题的理解阐述如下,与大家共享。

      一、在活动视角下认识课堂教学过程与学生发展状态间的动态锁定关系

      在一般意义上,我们对于“以学生发展为本”内涵的理解一般有四个方面:即以每个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每个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为本;以学生有差异的发展为本;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本。前两个方面是量的意义上的理解,后两个方面是质的意义上的理解,似乎已经很全面的了,但我们却认为这只是从内容角度进行的理解,是平面和静态性的理解,无法体现过程中的学生发展内涵,无法真正理解“学生主动发展”是“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真正核心,尤其是面对课堂教育教学具体情境时,无法将更为丰富、具体的学生主动发展的内涵生动、具体地呈现出来。而且,从内容角度去分析“学生发展”的结构,必然会得出各种内容(智力、情感、人格、能力、道德……)的发展规定,永远无法穷尽,也无法统一,更无助于对“学生发展”本身认识的深化。

      皮亚杰在《儿童心理学》、《发生认识论原理》等著作中不止一次地指出:人的认识的形成,最初起中介作用的并不是知觉,而是可塑性要大得多的活动本身。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在分析个体学习的过程时,也强调学习是一个活动系统,其中心是作为学习活动单位的动作。我国教育学学者叶澜根据多年从事的教育实践研究,也明确指出人的发展的实现一定要通过个体的活动,没有活动,环境与发展主体之间就不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也就谈不上任何发展[1]。因此,我们是从活动的角度去分析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学生主动发展”内涵。活动视角的确立,就将“学生主动发展”的问题放入到动态的、结构化的、发展的关系性视角审视课堂教学。简单图式如下:

      

      之所以采用活动的视角观察课堂教学与学生发展间的关系,还因为真正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过程,一定是“人”与“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围绕教学内容,通过共同参与、对话、沟通和合作等一系列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它不同于以往我们所理解的教学过程中以“人”与“物”思考点的主、客体关系模式,否则就会将“一方”当作“物”来操作;也不同于以往在确认“教师主导”的前提下开展的课堂教学,学生最多只能获得按教师要求、沿着事先确定的“行进路线”去主动学习的资格与权利,不可能有成为教学作为复合过程意义上的主体地位和获得主动参与权,他们依然不可能完全摆脱“物”的地位。“真正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一定是把师生的教学活动当作有机整体,‘教’与‘学’不再只是教学过程中的因素,而是不可分割的教学单位,是师生双方在交互作用中形成相互规定,由相互规定构成有机的行为整体。”[2]

      二、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生发展状态间的互动类型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发展与课堂活动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并列的或者从属的关系,而是相互渗透、转化,互为因果、互相作用的。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不同的课堂教学情境引发的学生发展状态大致有以下四种主要状态:

      第一种情境是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或内容没有难度(没有难度的原因也可能是教师替代思考,学生不需多作努力便可获得答案),学生的投入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受阻。这时,学生发展可能沿着两个方向进行,一个指向自己的目标或需求,主动从教学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或思考方式;另一个指向教师,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参与思考,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第二种情境是课堂教学目标明确,但教学内容难度过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受阻。这时,学生发展可能沿着两个方向进行:一个指向自己的状态,分析自己的思考方式方法是否有错误,还是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主动反思自我,积极参与教学问题的解决。另一个指向外界,等待教师或其他同学提供答案,自己接收;或是放弃自我,否定自己,完全不参与课堂教学。

      第三种情境是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难度适宜,但教学结构封闭,重心较高,教师牵着学生往前走,学生被动学习,小部分优秀学生能跟得上,进行一问一答式教学活动;大部分学生作配角,被动追随,一知半解。

      第四种情境是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难度适宜,教学结构开放,重心下移,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启发者和指导者,这种情况下,学生已有知识和思维被激活,思考兴趣大增,积极投入到教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