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634(2007)08-0015-(05) 一、当代德育的社会文化环境 目前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因受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浪潮的影响,精英文化受到了批判,大众文化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在以现代传媒为特征的大众文化影响下,人的审美趣味受到侵蚀的同时,人的精神世界也被无情地挤压着。传统社会中承担德育和美育的载体,在今天已经被大众传媒挤到了社会的边缘。电视、网络等载体的娱乐功能,挤压了其原有的审美功能、知识功能和教育功能,通过刺激、放纵人们的官能快感、感性欲望、原始冲动而强化了大众文化的娱乐性、消遣性和刺激性。大众文化的这种世俗化与庸俗化倾向,在某种程度上孕育出了一种浅薄、粗俗、萎靡不振的文化风尚。 受这种文化风尚的影响,青少年的奋斗精神、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自我意识强全局意识差、竞争意识强合作意识差、好胜心强抗挫折能力差等不健全的人格结构。在大众文化和后殖民文化的影响下,当代青少年群体的中华文化传统认同意识、道德修身意识、谦让诚信意识相对较弱,同时,在大、中、小学生中不同程度地都存在着对西方文化认同感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弱的问题。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思想指南和精神动力,这对加强青少年思想建设,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前青少年的价值观出现了多样化乃至相互冲突,不少青少年知道比尔·盖茨却不知道孔子、孟子,知道“超级女声”和“好男儿”却不知道雷锋、刘胡兰。上海电视台在2007年清明节对到龙华烈士陵园为先烈“扫墓”的中、小学生进行了随机采访,结果有不少学生不了解埋在地下的烈士为什么成了“烈士”,甚至有的学生并不清楚什么是“烈士”。困惑、迷茫、盲从弥漫了现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这更加突显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只有在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和动员下,多元价值观才能得到合理的调适、引领和规范,青少年的价值观选择才不至于无所适从。因此,我们必须对当前的德育方式进行调整,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把弘扬民族精神和体现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构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和公民人格教育为重点的德育内容体系,全面推进学校德育建设。 要开展好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学校道德教育,必须改进学校德育的方式方法,放弃过去功利主义的德育观。功利主义德育观“既把学生作为物(产品)去对待,也把教师作为物(工具)来对待,整个德育过程与其说是教师在‘外铄’学生,倒不如说是社会在外铄德育。因此,教师无生气、学生无生气、教法无生气是许多学校德育的明显特征。对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体验的轻视,造成了德育的目标和要求同学生品德心理实际的严重背离,重说教、重外铄成为常见的现象”[1] (P5)。这样的德育方法是一种外在于德育主体的机械性手段,是基于他律的作用而实现的,这和以自律为主要动力的道德规律是相违背的。它不能唤起主体内在的生命反应。主体对那些强加于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学说并没有真正理解和认同,有时甚至还会对这些“说教式”的道德宣讲有一种抵触情绪,从而走向新秩序目标的反面。一个学生从小学一年级起就不断被告诉要关爱他人、热爱祖国,对自己的民族要充满感情、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但是,一直到进入大学,这些话也没有内化成他们自己的生命要素,这些思想也没有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要想改变现在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就必须改变这种功利主义的德育观,最好的做法就是将美育和德育结合起来,用美育来促进德育,让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不断构建起健康、审美的人格,自觉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对民族国家的自豪感。 二、美育的价值取向与德育的一致性 美育和德育的终极价值取向是一致的。从中西方美学史来看,无论是柏拉图时代的古希腊还是孔子时代的古代中国,都把艺术教育当成了培养青年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柏拉图认为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最佳方式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2] (P22)。他还认为,“用故事来形成儿童的心灵,比起用手来形成他们的身体,还要费更多的心血”[2] (P62)。几乎与柏拉图同时代,东方哲人孔子也特别重视诗教与乐教在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一个人人格的形成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3] (P160),文学艺术的教育是人格教育的基础,而音乐艺术的教育则是人格臻于完美的重要保障。“《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本之名。”[3] (P374)可见,文学不仅可以感发志意,有助于齐家治国,而且还可以增进对事物和社会的认识。而德育本身更是以培养高尚人格为己任,以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主要目标。李岚清曾经指出,“培养面向21世纪的人才,美育的作用不可忽视。……美育不仅对陶冶人的情操、培养高尚的人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对培养想像力和创造力起着重要的作用”[4] (P362)。在这点上,两者的目标是完全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