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吗?

作 者:

作者简介:
曾智昌 广东潮州韩山师范学院教育学科教研室副教授

原文出处:
教育评论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一命题具有片面性。从教师来看,人的认识是有限的,教师不是万能的,教学不可能永远具有教育性;从学生来看,主体是复杂的,是有个别差异的,要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是有困难的;从内容来看,教师不一定完全理解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教师本人所提供的信息也很难做到百分之百的正确;从方法来看,有的教师采用注入式教学和一些非科学的方法,结果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危害。这一切都足以说明教学不可能永远具有教育性。

      一、从教育者来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育者,他受社会的委托,代表社会的利益,执行社会对教学的要求;他受过专门训练,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从总的方面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对学生能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然而,教师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不是神仙,他的教育活动不可能永远正确而毫无错误。第一,人的认识是有限的,教学不可能百分之百地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人们认识和掌握教学的客观规律的能力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人们总是在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去认识世界,具体的历史条件制约着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水平。人们可以不断地打破旧的条件的局限,不断地发现、认识和掌握教学规律,但却永远不可能不受局限。因为人们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和对教学规律的掌握,是一个十分复杂、充满曲折的过程。人们通常不可能一下子全面了解实际情况和完全掌握客观规律,只能根据现在已被认识的规律去指导教学,还不可能进入“自由王国”。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只有正确的科学见解而毫无错误。无论是多么聪明伟大的教育家都不能例外。人有主观能动性,只能争取少犯错误,但不可能保证不犯错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教育工作者,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精神状态以及社会与家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可能每一个想法、每一句话,以至每一个行动,都完全正确、绝对地合乎教育的规范。因此,教学要做到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有困难的,也是不可能的。第二,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性的发挥。教师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知识、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内容。热爱教育事业,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对教育事业有了深沉的爱,才能执著地去追求,才能做好教育工作。一个教师如果不热爱他所从事的事业,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工作的动力,失去了起码的责任心,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教师不仅要热爱教育事业,而且要热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作用。如果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就不可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此外,教师还需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如果教师知识贫乏,能力低下,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是绝对不可能的。总之,如果教师素质高,在教学中就能正确实现教学的教育性,反之,不仅不能实现教学的教育性,还会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许多事实说明,有的教师因为素质高,他们在不停地造就栋梁之材,有的教师因为素质低,他们在不停地误人子弟。所以,教学能否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关键取决于教师的素质。

      二、从受教育者来看

      教师能否真正发挥教学的教育性,除了自己应该有好的素质之外,还应考虑教育对象的特点。第一,学生不是雕塑家手中的材料,也不是画家笔下的纸张,学生不是死的物体,不能任意雕塑或绘画。学生是活的能动体,教师的教育影响不能简单地授予人或移植到人身上,它必须以学生自身的活动作为中介,才能使外部影响纳入到学生主观世界中去。教师如果不注意这个特点,教学中就很难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教育的内容往往不被学生所接受,甚至出现顶撞教师的情况。第二,学生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的人,他们有自己的兴趣、需要、愿望和尊严,这一切都应当得到正当的满足和尊重,教育者如果不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不满足学生的正当需要,教师的教育就会遭到学生的排斥和反对,导致教育实践的失败。第三,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发展变化的。青少年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他们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每天都要受到新的信息的影响。今天对学生的教育措施可能有效,但到了明天就可能变得无效。教育者如果不用发展的观点去对待学生,那么,教育影响就可能落空。第四,由于家庭经济状况、政治地位、家庭教育、家庭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学校教育以及本人的实践活动等因素的不同,形成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学生助人为乐,有的却损公肥私;有的勤劳、勇敢,有的懒惰、怯懦;有的自制力强,有的冲动性大。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很难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教师同在一个班里进行教育,可学生的反映是不一样的,有的被教师的教育深深地感动了,思想觉悟提高了,有的却无动于衷,毫无反应。有的教师所采用的方法,对甲有教育性,对乙却没有教育性。第五,少数学生心理异常。例如,有些学生心情压抑,悲观失望,行为消极,怨天尤人,对周围事物没有兴趣,优柔寡断。具有心理异常的学生,面对教师合理的教育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有的甚至违反纪律,破坏公共秩序,打架斗殴。教师即使讲得苦口婆心,学生也很难接受。这就说明,由于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学不可能使每个学生都产生同样的教育效果。

      三、从教学内容来看

      社会主义的教育内容,尤其是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一般是健康的,向上的,对学生理应产生积极的作用。但是,为什么健康向上的内容,有的学生并不接受,甚至抵触和反对呢?因为教学内容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媒介,它不是自发地发生作用的,而是由从事实际教学工作的教师直接掌握、处理、控制和调节的。由于不同的教师在素质和水平方面存在着差异,因而在处理相同的教学内容方面,出现了不同的教育效果。有的教师能结合教材特点,发掘教材的思想性,使之能更好地为教育目的服务。但有的教师不是这样,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出现了不少的失误:第一,教师看到了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性,但却故意不讲,滑过去。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在教给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还可对学生进行自觉的纪律教育。若教师看到了文章中的“道”,就是不讲,把知识性和思想性割裂开来,那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第二,教师对教育内容确定的意图、体系、功能、要求,特别是对内容中所包含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等理解得不正确、不全面、不深刻,难以发挥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第三,教师在传授知识、布置作业等活动中,不自觉、无意识地渗透了一些消极的内容。例如,某教师自编了一道这样的算术题给学生练习:“有位先生的钱包里共有2000元,他洗脚花了200元,桑拿浴花了500元,吃喝花去1000元,这位先生的钱包里还剩多少元?”这道算术题的意义是消极的。因为大吃大喝、挥霍浪费的不良行为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的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联系实际,举一些例子。少数教师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出一些牢骚,造成了学生思想的混乱,根本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第四,有些教师回答学生的提问,远离科学性和思想性。由于教师事先没作什么准备或准备得不够充分面临场发挥。如果教师具有教育的机智,平时注意积累知识,可能回答得很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教育作用。如果教师素质差、水平低,一下答不出,于是东拉西扯,信口开河,也可能会作出很不科学的回答,毫无教育意义可言。因此,从教学内容可以看出,教学有没有教育性是有条件的。如果教师讲授的内容是好的,那就可能有教育性,反之,则没有教育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