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

作 者:

作者简介:
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062) 姜美玲,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062)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新课程赋予教学以新的内涵,教学必须实现价值转型,切实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引领学生学会生存和学会做人。教学变革的关键就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进而创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文化模式——思维型教学文化。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4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新内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教学理论主要是以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稳定的传统教学理念。教学就意味着教师在学校环境中,依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标准、内容和进程,对学生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这种历经半个世纪的实践过程而形成的教学思想和模式,其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知、练习巩固、布置作业,凯洛夫提出的教学5步骤,依然盛行于我们现今的中小学教学中。正如斯卡特金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已经建立了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性情感的粮食太少了,因而引起了许多学生学习的苦恼、恐惧或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学习。”(注:斯卡特金.现代教学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26.)

      新课程力图从根本上扭转人们对教学的片面看法,重建教、学、教师、学生等概念,倡导探究性、合作性、开放性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这是对传统教学观的超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由此看来,教学不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学习知识的过程,还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教学不再是教师主导的独角戏,而是师生之间以交流、对话、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

      二、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实现对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这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新课程秉持的是一种整体教育观,这在课程目标上的具体体现就是使学生成为一个“整体的人”。“整体的人”的发展包括两层涵义:人的存在的完整性和人的生成的完整性。从本质上来讲,首先,人的存在是个体、自然、社会彼此水乳交融、整体和谐共处的有机整体;其次,人是完成着的人,个体生成的终极价值是学会做人,人的发展是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过程。

      (一)从人的存在的角度来看,教学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寻求个体、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引导学生学会生存

      个体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与自然和社会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个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方式必然要求学校课程和教学能为其提供整体的时空。但传统的教学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存在的整体性。一方面,教学对书本知识很重视,对自然和社会漠不关心;另一方面,高度制度化和科层化的学术科目基于“人类中心主义”的视野,秉承“二元论”的价值观和功利主义的态度,视自然、社会、他人为利用科技和理性原则可以加以操纵和控制的对象,从而把儿童完整的生活加以割裂和肢解,导致个体、自然、社会发展的不和谐状态,教学本身也成为科层化的一个牺牲品。(注:Ayers W.The shifting ground of curriculum thought and everyday practice.Theory Into Practice,1992,ⅩⅩⅪ(3):260.)

      从人的存在来看,教育既是一种在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有准确把握的基础上的人文渗透,又是一种人的自我超越与自我实现。新课程贯彻个体、自然、社会有机统一的原则,提出了旨在促进“整体的人”的发展的培养目标。《纲要》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等,分别呈现了关注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社会及他人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养人格统整的人。此外,作为新课程的亮点之一的综合实践活动也把自然、社会、自我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来源,归属于学生整体的课程生活,课程的意义由此得以澄明。以新课程的理念为基点,教学要关注人的存在本身对于自然世界、社会生活及人本身的意义,正视和尊重人性、人的需要、人的生命、人的多样性的存在方式等等,这既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

      (二)从人的生成的角度来看,教学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追求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做人是对人的存在的超越,其终极关怀指向个体健康的、完整的人格的养成。

      教育应关注人的人格塑造,而教学不仅仅要关注知识教育,教学生学会认知,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新课程把统整学生的知识学习和人格建构作为具体目标,通过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对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结果作出最低的、共同的要求,而不是原有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最高标准,这为学生的经验进入课堂教学领域打开了方便之门,使知识学习和个体经验发生意义关系,彰显出对学生的人格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