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校制度的教育学创建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兴洲,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875   李兴洲(1965—),男,山东省日照市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研究员。

原文出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屡矫不正的“应试”顽疾、对“差生”的漠视与鄙弃、无力乃至失效的道德教育等现象,导致了学校功能的偏离。学校的发展如果较长时间地偏离了它教育人、培养人、发展人的初衷和本真的规定性,那么,它的基本功能将无法得到有效地发挥,学校教育势必被异化。市场因素的诱导,传统观念的偏见,现行学校制度的欠缺或制度创新滞后,都会影响学校功能的正常发挥。在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深刻转型的历史时期,创建适于发挥学校功能的现代学校制度,将有利于纠正学校功能的偏离,促进学校良性发展。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0209(2007)04-0021-07

      教育学认为,学校是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专门的教育组织。学校的功能是学校特征和本能的最具代表性的外在表现,也是学校之所以为学校的内在规定。学校功能的偏离无疑背离了学校发展的初衷,而对之进行合理的矫正,则成为学校改革和促进学校良性发展的必要手段。当下,在我国社会深刻转型时期,“创建现代学校制度”便被赋予改革和促进学校发展的历史使命。这对深化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我国基础教育的品质无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创建什么样的现代学校制度,不仅关乎制度本身的效度,而且直接关乎所有中小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最终会直接影响到人才的生成和培养,影响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因此,探索和创建一种有利于我国广大中小学改革和发展需要的现代学校制度,无疑成为当下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关键。综观当前关于现代学校制度的探索和实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小学校的特性之上,必须充分体现学校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必须坚守学校的教育功能。

      一、社会转型期我国学校功能的偏离

      学校功能的偏离,是对学校功能表现程度的价值判断,是指在学校运作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偏离或背离学校正常的发展方向,从而表现出某些功能过于强化或过于弱化,以致妨碍甚至损害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影响学校功能正常发挥的现象。就学校而言,教育人、培养人是其基本功能。这种对人的教育和培养有其内在的规定和有效的阈值。如果学校的各项活动没有在这一有效范围内进行,则其自身的发展必然会出现某种程度的偏离,从而不能正常发挥学校的功能。学校功能如果不能得到正常的发挥,则意味着学校功能的偏离。

      学校功能的偏离有两种表现形式,即过分强化式偏离与过分弱化式偏离。过分强化式偏离表现为学校功能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被过分地强化或过分地加强,从而使学校功能超过或严重超过其正常变化发展的水平;过分弱化式偏离表现为学校功能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被过分地弱化甚至忽视,从而使学校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功能或表现为某些功能的缺失。

      在我国,现在普通中小学校教育所遭受到的批评有日益增多的趋势,诸如片面追求升学率问题、乱收费问题、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学习内容陈旧与学无所用问题、道德教育空疏无力问题、学生心理脆弱问题乃至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暴力事件问题等等。这些批评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我们当下的中小学校中确实存有这样的问题,尽管它们根本不是学校固有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今天中小学校的形象和教育质量,背离了学校的基本功能,而且也与我国正在进行的素质教育改革不相协调。这些问题导致了现行中小学学校功能某种程度的偏离。

      在谈到现行学校教育的缺陷时,朱小蔓教授在其《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现行的学校“教育不再对应于人类生活的全部,而只被局限于社会知识的一部分;教育不再和流动的生活共生共长,而只是被用来传达所谓的永恒知识;教育不再观照个体的生命成长,而只是考虑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具有统一规格的未来劳动者;教育不再把儿童看作是人的发展的必经阶段,而把未成熟状态看作人类的‘原罪’,把实现社会化作为儿童发展的固定目标。”[1] (P26)杜威当年在谈到这种教育时指出,这种教育“是非常专门化的、片面的和狭隘的。这是一种几乎完全被中世纪的学术观念所支配的教育。这种教育大体上只能投合人性的理智方面,投合我们研究、积累知识和掌握学术的愿望,而不是投合我们的制造、做、创造、生产的冲动和倾向,无论在功利的或艺术的形式上都是这样。”[2] (P27)我国著名教育家鲁洁教授曾经对当下我国学校教育的异化作过精准的揭露:应当承认,我们当下的教育往往是很残酷的,它在很多方面已经失去了教育的本意和真意。教育的本意应当是:它赋予人以价值,并且不断地提高这种价值,使得受过教育的人的生命更具意义,更能为其他人、为社会所接纳、所需要、所尊重。但事实是教育往往被异化,学生们被筛选,被分等,有的人被镌上‘劣等品’而被淘汰,乃至一生都盖上了这种‘劣等’的烙印。学校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变得毫无价值,教育否定他们,学校遗弃他们,他们既在学校中不被教师们视为学生,也继而往往为社会,为家庭,乃至为自己所否定所遗弃[3]。这就是学校功能的偏离,是学校精神的迷失。

      二、学校功能偏离的表现

      在现行的学校教育中,过分地强化或弱化学校的某一种或某几种功能,从而导致学校功能的偏离,这种现象可从以下几方面得到印证。

      1.学校中“人”的遗失

      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但现实中学生在学校中的地位却不能不令人担忧。“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经常把许多青少年儿童排除在‘学生’行列之外。”鲁洁教授在其《找回失去的人——南京市育才学校的教育理念》一文中褒扬了南京市育才学校的办学理念,认为这是一所“找回了失去的人”的学校。然而,南京市育才学校却是一所具有特殊意义的实验学校,它所面对的不是小学毕业的高材生、优秀生,而是学习困难生(所谓差生),实际上是那些被重点中学视为不可造就的学生们。就在进入育才学校的学生中,据其自诉,在小学时就曾有长年累月被关在教室门外的,虽然他们天天背着书包上学,但却不准进入教室的门槛“享受”上学的待遇,不仅是一天两天,而是整个学期、学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