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与教育学改造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楚廷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 长沙 410081)

原文出处:
高等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以人为本唤起我们对教育学改造必要性的思考。人在哪里?谁的教育学?工具理性为何畅行?超越的声音怎样在低旋?人文课程的地位焉在?人是什么?这些问题引导我们思考改造。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4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以人为本”的口号已经在中国大地响起,这是不一般的政治口号,它象征着中国观念的根本变化。

      比这更重要的是,人权已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件更伟大的划时代事件。

      这两件事之间虽有相辅相成的关联,但本文将主要讨论以人为本的问题。

      以人为本在中国成为一种主流思想的过程并不像某些学者所叙述的那样轻松。这里,我们主要谈教育问题,一种不太轻松的感觉使人产生了对教育学改造的强烈意识。

      一、人在哪里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这是常被我们引用的马克思的名言,可是,马克思紧接着说的话却不为人们所看重。“理论只要彻底”,“彻底”指的是什么?“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2]“人是人的最高本质”[3]。这两句话被我们忽略只是一种偶然吗?只要再问问:我们在追求理论的彻底性的时候,人的地位有多高?而在一些“彻底理论”指导下的严酷政治运动中,人在哪里?只要问问这些,就不会有多少偶然感。

      马克思的上述论断出现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在这篇不长的导言里,我们还可以看到“人就是人的世界”[4],“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的解放”,“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人”[5]等一系列极为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命题。

      “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6]“人,作为人类历史的经常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的经常的产物和结果”[7],“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8],意识和理论的考察也就“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9]。这是我们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可以大量看到而在20多年前很少被关注的论述。为何会不被关注?人们由此并不难看到,“以人为本”来到中国大地决非轻而易举之事。

      我曾询问过一位哲学专业的学生:“你喜欢马克思主义哲学吗?”答:“不喜欢。”我再问:“为什么?”又答:“从那里看不到人。”我感到十分惊奇,马克思主义学说本是从有了人就有了历史那里开始的,就是从现实的人那里出发的,就是为了人的解放的,怎么能说“看不到人”呢?

      我想,或者是我们的哲学教材没有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或者,我们的哲学教学曲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准了、讲好了,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它?难道不是教育自身出了问题?

      28年前,人在牛棚里,人在“五七”干校里,人在批斗大会的会场里,……那时,人们当然问:人在哪里?如今,这应当不再是一个问题了吧?可是,新的时期仍然有新的问题。

      如今,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人在自由演说的讲坛上,人在充满激情的国际舞台上。可是,人们还在问:人在哪里?这似乎是一个原有的问题,可它确是一个崭新的问题,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人在我们的哲学之中吗?人在我们的教育学之中吗?或者说,哲学之中,人在哪里?教育学之中,人在哪里?

      如果在教育学之中“人在哪里”确实是一个疑问的话,我们的教育学还谈什么以人为本?

      二、谁的教育学

      何谓以人为本?理解的困难有时并不来自概念和命题本身而来自现实生活,因而,困难最好也从生活中去化解。

      2003年初春,“非典”爆发,可是,一些官员将此情加以隐瞒,使人民在这种具有极强传染性的疾病流行之时处于危险的不知情状态。为何隐瞒?为了“维护”某些人心目中的那个社会形象,实即为了某些官员的形象,却置人民安危于不顾。党和国家领导人得知,便立即采取行动,坚决地把隐瞒疫情的官员罢免了,坚决地将疫情迅速准确地告诉人民。后者就是以人为本,前者呢?叫做以“社会”为本,实则以官为本。

      与以人为本相对立的命题,一则是以官为本,另一则是以物为本。还有所谓神本。以物为本是资本主义的特征,以官为本是封建主义的特征,惟有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

      朱镕基曾痛斥那些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官员,他们明目张胆地为着自己的“形象”和“政绩”,不惜耗费巨额财政、不惜破坏生态,亦即不惜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去打扮自己的“形象”,追逐仕途的“政绩”,这也是典型的站在以人为本对立面的官本位行为。

      更不要说在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大饥荒中大量官员不顾人民死活去编造大丰收的谎言那样的官本位了,但是,历史可以清晰地告诉我们,官本位决不是个别的、孤立的、偶然的现象。如今,它还深深地相当普遍地存在于教育领域,危害着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

      社会本位的思想、观念,还继续深深地潜存于教育学,还侵害着教育理论与实践。

      社会是一个中性词,有较好的社会,有不太好的社会。我们需要变革不太好的社会;即使是较好的社会,对其尚存的不完善面还需要去变革。社会何以为好?就看它是否对人民好,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和幸福。社会何以还需要不断变革,就因为还希望它对人民更好,更有利于人的发展和幸福。这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根本,以人为出发点;教育学应当以人为根本,从人出发。若非如此,人们会进一步问:那是谁的教育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