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方法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晓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教所

原文出处:
教育与经济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教育的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外计量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方法从理论基础上基本可以分为美国和苏联两类,而分别以美国的舒尔茨、丹尼森和苏联的斯特鲁米林等人为代表。

      一、舒尔茨的“投资增量分析法”

      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他在1961年写的《教育和经济增长》一文中分析了教育对国民收入的贡献。其方法建立在西方经济学生产函数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生产函数中的“剩余”进行分析和计量,来估价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作用。舒尔茨认为,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应放在资本项中(即把资本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个部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于教育投资的产出率(即在一定年份中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的比例,用表示)乘以教育投资收益率(rh)用公式表示为

      

      ——Pe为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贡献的百分比

      ——△Kh为一定时期内的教育投资增量

      ——△Y为一定时期内的国民收入增量

      ——γh为一定时期内的教育投资收益率

      舒尔茨的分析过程为如下几个步骤:

      (1)根据生产函数,找出增长剩余。

      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的增长是土地、资本、人力三要素及其有效组合的效果。因土地的因素变化不大,因此生产的增长主要是资本和人力增长及其配置比例变化的结果。

      舒尔茨通过对1929—1957年美国经济增长的分析,并统一折算为1956年的币值,他首先找出了经济增长的剩余,即用1957年实际的国民收入额2265亿美元,减去按照1929年的劳动力平均产出水平计算的(即假定工人的生产能力不变)1957年国民收入1555亿美元之后得到的余额。这种余额无法用传统劳动力投入量增加的理论去解释,只能从劳动力质量的提高方面去寻求原因,把它可看作是劳动能力提高和技术进步的结果,即看作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舒尔茨对此解释为教育在劳动力方面作出了贡献。

      表1 经济增长因素及其剩余

      

      资料来源:舒尔茨:《教育与经济增长》,鲍曼等编《教育经济学论文选读》,1971,第300页。

      (2)用反事实度量法,找出教育投资增量。

      要计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剩余”的贡献,就必须找出这个时期的教育投资增量,而计算教育投资增量则必须先计算在就业者身上所积累起来的教育投资的存量。舒尔茨计算一定时点上的教育资本存量的公式可简化为

      

      ——Er表示一定时点上的全部教育投资存量;

      ——Ci为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毕业生的人均培养费用;

      ——Bi为该级学历的就业劳动者人数;

      ——n代表所有不同类别和等级的学校的项数

      所谓反事实虚拟,实际上是假定劳动者教育程度仍保持1929年水平,即没有提高,按1929年每个劳动者平均教育投资存量标准(1929年教育资本存量为1800亿元)来计算1959年的教育资本存量应该是2490亿美元,与实际的教育投资存量5350亿美元相比,差2860亿美元。这多出的2860亿美元就是1929—1957年的教育资本增量,它代表着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已经提高了教育资本量。

      (3)通过教育投资收益率计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算出了教育投资增量以后,就可以用一定的教育投资收益率乘上这部分增量,以求出由于教育程度提高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长,即教育对国民收入的贡献。

      舒尔茨计算的美国大中小学的教育投资社会收益率分别是11%、10%、35%他以美国大中小学三级教育投资存量的比例27、45、28作为权数,计算出美国教育投资平均的社会收益率为17.3%,用这个收益率乘以教育投资增量2860亿美元得495亿美元,并认为这就是美国1929—1957年由于教育程度提高所带来的纯收益,它约占美国同期经济增长“剩余”710亿美元的70%,约占美国同期国民收入总增长额1520亿美元的33%。

      二、丹尼森的增长因素分析法

      丹尼森在1962年出版的《美国经济增长和我们面临的选择》一书,对美国1929—1957年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分别计算了各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包括教育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丹尼森的分析包括以下过程:

      (1)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国民收入增长因素

      根据西方经济学的解释,国民收入的增长应主要归因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总投入(劳动、资本、土地)增加1%,则国民收入也应该增加1%,但如果国民收入的增加大于1%,这多出的部分就是每单位投入所增加的产出,也就是要素生产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