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30109(2007)04—0013—03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实践是个体道德品质形成的有机过程。研究表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同思维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发展思维,尤其是发展形象思维,对于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阐述思维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一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 青少年学生不是在真空中长大的,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是思想道德的形成会受到多方面的复杂影响,有学校内部的也有社会环境的,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作用,增强学生正面的、积极的、高尚的道德认识,这样才能使学校德育朝着预期目的发展。 在青少年中,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就要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就要学习有关政治、经济、社会、人生等多方面知识。所以,道德认识的内容其实是很广泛和丰富的,它寓于各科教学内容中。 道德知识、道德原则的教育,是一种认识过程,思维是它的核心。关于德育中的思维,人们一般重视抽象思维而忽视形象思维,把德育看成就是讲理论,讲大道理,上政治课。其实,德育工作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使德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扣人心弦,使受教育者的心灵受到震撼。首都师大李燕杰教授说过:“做思想工作,不是靠干巴巴的说教,而是用生动感人的形象,去拨动青年思想感情的琴弦,感动之,抚慰之,激励之。”[2] 因此,德育要用翔实的材料、形象化的知识,用艺术形象,用英雄模范的事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毛泽东同志是运用形象思维进行思想教育的典范。他把旧中国人民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比作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他在党的“七大”上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号召我们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每天挖山不止,挖掉三座大山,这多么形象,多么深刻呀!他还善于利用典型教育人民,比如:张思德、白求恩、雷锋、焦裕禄,教育了几代人。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也经常树立时代先进典型,如:牛玉儒、郑培民、王顺友、丁晓兵等,通过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教育广大群众,使我们的时代充满了勃勃生机和生命激情。 二 (一)思维活动引发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的产生,首先来自亲身经历的感受和体验,即直接情感经验。这类经验包括来自家庭、学校生活中的亲情、友情和乡情,如:母亲的一次爱抚,父亲的一句赞扬。如果你在农村长大,农家袅袅的炊烟,云雾环绕的山峦,山间叮咚作响的泉水,都会给你留下美好记忆。童年生活中的一桩桩经历,常伴随着或淡或浓的情感体验,会在头脑中留下种种表象,积淀下某种情绪感受。这种表象记忆和情绪感受是融合在一起的。人的生活阅历越丰富,情感积淀也就越深厚。 除了直接情感经验以外,人们更多的是从书籍、艺术作品和各种榜样学习中,获得间接的道德认识和情感体验。这种间接产生的道德情感,是以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为基础的,由思维(联想、想象)所引发的。众所周知,作家写作过程中,总是在塑造的人物形象中注入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因此,文艺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景物、场面都饱含着作家的感情。“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我整天过着我所描写的人物的生活’。福楼拜说他写作时会把自己完全忘记,‘创造什么人物,就过什么人物的生活。’”[3] 教师在讲授文艺作品或历史事件时,也常常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章的情景和历史事件中。一位历史教师讲到巴黎公社时,就像一位亲身经历了公社英勇斗争的老战士,她的感情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而变化,使学生重又回到了那个英勇悲壮的年代:讲到3月18日蒙马特尔高地起义时,她激动、兴奋;讲到“五月流血周”刽子手对工人的残杀,她愤慨、激怒;讲到公社战士保卫公社的英勇斗争,她自豪、崇敬。因此,当学生听教师讲述或阅读文艺作品、观看影视剧、学习英雄模范事迹时,这些形象性、情景性的感知,会引发受教育者的联想和想象,同时激活他们头脑中相关的道德认识和情绪记忆,感受到自己未曾有过的生活经验,从而产生新的情感体验。 但是,人们在接受道德教育时,同样的道德情景、道德内容,比如:同样读一部文学作品,同样听一位英雄人物的事迹,同样参与一次教育活动,个人的情感体验却不尽相同,有的很受感动,有的有所体悟,有的则无动于衷。这又是为什么呢?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M.B.Amold)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认知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阿诺德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从外周来的反馈信息,在大脑皮层中被评估,使纯粹的认知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4] 可见,人们对于道德情景、道德事实的认识不同,他们产生的情感也不同。所以,道德情感是同道德的价值取向紧密联系着的。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是产生不同道德情感的社会根源,因而要使学生形成丰富的、积极的、高尚的道德情感,就需不断提升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评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