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改革的哲学基础

作 者:

作者简介:
姚运标,安徽凤阳人,博士,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外国教育史研究;   郭兴举,安徽临泉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教育哲学研究。

原文出处:
湖北招生考试

内容提要:

就考试改革这项社会实践而言,我们只有清楚认识到其得以运行的哲学基础,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从哲学的层面来认识考试改革的思想基础,就必然涉及考试改革的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06 期

字号:

      中国具有悠久的考试历史,考试在中国人的教育和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在世界教育改革大潮的冲击及中国社会改革的推动下,中国教育改革也逐步深入。就教育改革的深层矛盾来说,考试改革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攻坚任务。而且,就中国社会改革而言,各种职业资格认证也蓬勃发展,伴随着职业资格认证而兴起的各种各样的职业资格考试也问题多多。客观地说,目前中国各种类型的资格考试不下百种;主观地说,考试几乎成了中国人不可改变的命运。对于决定中国人命运的考试改革不能不慎之又慎,因此,就已经进行的考试改革和正在进行的考试改革而言,几乎都未能触动考试之根本。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考试改革,除了受制于各种各样的权力与利益外,而且还受制于考试改革的理论研究。遗憾的是,关于考试改革的理论研究都一致集中于考试的操作层面,这样的研究相当于“修补术”,其结果只能是使考试“千层百纳”,越来越让人看不清考试的本来面目。如果说这样的研究对考试改革有什么作用的话,那就是使考试改革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就像“船在大海中航行没有舵手”。为了厘清考试改革的思路,有必要从哲学的层面来探讨考试改革的根基。

      一、考试改革的本体论

      在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中,本体论分别具有各自的含义。在西方哲学史中,本体论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本体”一词来自拉丁文on(存在、有、是)和ontos(存在物)。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在其著作中第一次使用了“本体论”一词,将其解释为形而上学的同义语。现代西方的一些哲学流派脱离客观物质世界,从抽象的概念出发谈论世界存在及其性质,他们把本体论同认识论和逻辑学相分离,并把它作为全部哲学的基础或独立分支。

      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本体论的研究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各派哲学家力图把世界的存在归结为某种物质的、精神的实体或某个抽象原则。巴门尼德提出了唯一不变的本原“存在”,使关于存在的研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实体,而实体或本体的问题是关于本质、共相和个体事物的问题。他认为研究实体或本体的哲学是高于其他一切科学的第一哲学。从此,本体论的研究转入探讨本质与现象、共相与殊相、一般与个别等的关系。在西方近代哲学中,笛卡尔首先把研究实体或本体的第一哲学叫做“形而上学的本体论”。17世纪,莱布尼茨及其继承者沃尔夫试图通过纯粹抽象的途径建立一套完整的、关于一般存在和世界本质的形而上学,即独立的本体论体系。沃尔夫把一般、普遍看作是脱离个别、单一而独立存在的本质和原因。康德一方面认为建立抽象本体论的形而上学不可能,本体论要研究的只能是事物的普遍性质及物质的存在与精神存在之间的区别;另一方面又用与认识论相割裂的、先验的哲学体系来代替本体论。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提出了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统一原则,并从纯存在的概念出发构造了存在自身辩证发展的逻辑体系。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一些流派(实证主义、分析哲学等)反对任何形而上学和本体论。但也有些人试图重新建立关于存在学说的本体论,如胡塞尔的“先验的本体论”、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哈特曼的“批判本体论”等,他们往往借助于超感觉和超理性的直觉去建立概念体系,其观点带有唯心主义或不可知论,且往往同错误的社会观点相联系,为宗教哲学所支持。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叫做“本根论”,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学说。中国古代哲学家一般都把天地万物的本根归结为无形无象的与天地万物根本不同的东西,这种东西大体可分为三类:(1)没有固定形体的物质,如“气”;(2)抽象的概念或原则,如“无”、“理”;(3)主观精神,如“心”。这三种观点分别归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有些学者用“本体论”一词专指那种在物质世界之外寻找物质世界存在依据的唯心主义学说,如魏晋时期王弼的“贵无论”。

      尽管中西方哲学在对待本体问题上众说纷纭,但就本体论而言,无论什么哲学流派都是要探究事物存在的根本。从本体论来看待考试改革,则是要探讨考试改革的根本。在这一问题上,从未有聪明的哲学家发表过任何高见。探其原因,可能在于考试改革作为一项社会实践也许进入不了形而上领域。但是,即使不能把考试改革的本体与世界的本体等量齐观,也并不能就此放弃对考试改革本体的思考,至少在教育哲学的层面上来说,考试改革的确存在一个根本,尽管对其根本的认识像人们对世界的本源的认识一样千差万别。概括起来,考试改革的本体论分为两种。

      第一,功能论。这种观点更多地关注如何考的问题,即如何考才能发挥出考试的功能。一般认为,考试具有两大功能,一是选拔功能,二是评价功能。就考试的选拔功能而言,“一考定终身”的升学考试受到较多的关注和批判。批评者认为,这种考试所造成的结果就是使教育围绕着考试转,教育成为考试的附庸,考试造成了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是造成“高分低能”的罪魁祸首。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功能论者着力探讨如何考试才能展示被考者的能力。就考试的评价功能而言,功能论者认为,注重结果的考试(主要是“试卷考试”)不能全面体现应考者的水平和能力,注重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成长记录、面试等应受到重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考试的信度和效度至今仍是功能论者无法解决的难题。可以肯定,围绕考试功能所进行的改革仍然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任务,甚至可能是考试改革永远的任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