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的教师流动及其社会成因 教师流动是一种职业流动,是社会流动的一个表现。社会流动彰显了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即“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社会位置向另一个社会位置的移动”①。教师流动则是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教师的位置移动,它或许是职业水平流动,也或许是一种以人才流动为特征的向上性职业流动,但无论何种性质,它都会因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而带来职业角色的转换和社会关系的重建。 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现代社会机体生命力的展现,它既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开放性、自由度和民主性,也促进了社会分层的开放结构,加强了社会阶层间的协调和整合。近年来,包括我国在内的不少国家所出现的教师流动潮,从一个侧面体现出,随着当代社会的急速变迁,社会的开放程度和民主程度在提升,教育市场在不断扩大和繁荣,同时也表明,教师流动率的增加是当代社会因急剧变迁而出现的必然现象,它彰显出社会的需求。 归纳而言,当前教师流动潮在诸多国家的兴起,主要有以下的成因: 1.制度因素。现代社会立足于有序的管理,依赖制度化的运作。社会流动,其规模大小,速度快慢,能否多样化,则无疑受到各种规章制度和政策条例的牵制。教师流动是否正常有序,流动渠道是否顺畅,反映了社会制度的开放度、自由度和灵活度,与人事聘任制、户籍制、劳动合同制等有着直接的关联,与国家教育政策,地区的条例规定关系更为密切。 如日本从二战后便施行中小学教师定期流动制,至今已五十多年。小学、初中、高中实行流动换岗,小学、初中在同一市町村(日本县以下行政区域)间流动较大,流动率超过一半以上。据文部省推算,教师平均每6年流动一次,多数中小学校长每3~5年流动一次。日本教师定期流动是一种制度化运作,体现了政府主导、参与和调控的特点。这一制度为实现基础教育的“公平性”,保持各学校教育质量的均衡性、改善薄弱学校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其过于制度化、程式化的做法,客观上抑制了教师人才流动,尤其是年轻教师的成长。 我国的教师流动长期以来曾受到制度层面的极大阻碍,人事制、户籍制是一道高高的藩篱,阻隔着人才的选用。直至2001年,随着教师资格制和教师聘任制的普遍推行,人事制和户籍制的全面改革,教师流动进入了实质性的运行。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更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鼓励教师的流动,从而在制度层面上为确保流动渠道的畅通创造条件。 2.社会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结构的分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因素的变动也牵引着社会的演变,这些都将以社会需求的方式推动职业结构的变动,引起社会的职业流动。因此,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社会需求规定了该特定时期社会流动的方向、规模、流速。 如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中小学教师的短缺现象日趋严重,引起了招聘教师和职业间流动的社会需求。这主要导源于两个社会变动因素:(1)移民潮的兴起和第三次婴儿潮的来临,超过100万有经验的老教师的即将退休,以及教育部门对小班化的实施,行业间收入差距的扩大所造成的教师流失等;(2)由于美国经济的不景气使得许多行业收入下滑,“9·11”的影响,以及各级政府为稳定和扩大教师队伍所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性政策,使得欲跨入教师行当的有志之士在日益增多。预计到2012年,仅全美公立学校就需240万新教师②。这反映了社会的需求。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多样化办学方式的兴起,对高质量、有学科专长的教师的需求在增加;同时由于尊师重教观念的落实,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在日益上升,教师职业的“稳定性”优势也为人们所认同。就目前的就业市场看,教师职业已成为各类人才的主要择业流向之一。由于社会需求的推动,当前我国的教师流动呈现出了多样化的格局:由教育系统流向非教育系统或由非教育系统流向教育系统;在公立学校之间流动或在私立学校之间流动;由公立学校流向私立学校或由私立学校流向公立学校③。不同地区之间的教师流动,热门学科高质量教师的引入更是频繁。 3.经济因素。经济收入高低规定了教师流动的方向,这具体表现为,教师职业与其它行业间的流动,不同区域之间教师的流动。起于上世纪90年代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大量流失现象,经济是一主要成因,因为即便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教师工资的上升也远远低于其它行业。如美国教师联合会(AFT)曾披露一项调查④:1999年一个新教师的平均年薪为$26,639,而刚毕业工作的大学生的平均年薪为$37,194,其中从事工程或电脑业者年薪可超出教师$16,000到$18,000不等。据美国教育部估计,就全国范围计,在上岗后头三年中便离去的新教师高达20%以上,而在城市学校,该数字竟接近50%。无怪教师联合会主席桑德拉·费尔德门(Sandra Feldman)说:“低工资阻止了优秀人才进入和留在教师行业”。④针对这种情况,美国立法机关及教育部门采取各类措施提高教师薪金,如福利补贴、签约奖、房屋津贴、低息贷款等吸引教师的流动,从而使教师成为社会上最诱人的行业之一。 我国自改革开放后,随着教育的不断繁荣,教师流动经历了从“单向流失”到“多向流动”的演变过程。由于收入较低,上世纪80年代教师大量流向非教育单位;到90年代中期后,随着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上升,教师流动出现了“双向”的局面;目前的状况是:经济落后地区的教师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收入相对较低或经济发展不稳定的非教育单位人员向教育单位流动,收入水平有一定差异的各不同体制学校之间的教师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