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困惑与出路

作 者:

作者简介:
秦克铸,庞云凤,山东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原文出处:
当代教育科学

内容提要:

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教育的布局和政策作了大幅度的调整。这种调整带来的问题,目前正越来越多地显示出来。怎样解决这些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教师教育能不能继续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教育的布局和政策作了大幅度的调整。这种调整带来的问题,目前正越来越多地显示出来。怎样解决这些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教师教育能不能继续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就是作者对于近年我国教师教育领域存在的一些宏观方面的问题所做的探讨和思考。

      一、当前我国教师教育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教师教育的地位问题。主要表现是:教师教育的地位,舆论上在提高,实际上在降低。

      二十世纪末,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并轨,教师教育体制改革,教师教育院校(系)的学生不再享受“免费的午餐”——我国自民国以来师范学生“不缴费,还管饭”的优惠政策被取消了,师范生毕业包分配的政策也没有了——由此带来的直接恶果是教师教育院校 (系)生源质量的滑坡,“一流学生读理科,二流学生读文科,三流学生读师范”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过去,那些学业成绩优秀的农民子弟,为了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哪怕“定向培养”毕业后再回农村教书,还可以上师范。现在富裕人家的子弟不报师范,“弱势群体”人家的孩子上不起大学,当然也上不起师范。况且,因为没有了“计划”,倾其家底上了师范的学生也不愿再到艰苦的农村教学。这些问题的存在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后山区、农村教育落后的重要原因。

      教师教育院校(系)生源质量的滑坡,迫使教师教育院校(系)不得不考虑如何摆脱困境,现在普遍的做法是去掉“师”字头、淡化“师范性”,向综合大学靠拢,可以说,“改辙易帜”已经成了教师教育院校(系)摆脱困境的灵丹妙药。在国人的心目中,教师教育的地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下滑局面。另一方面。国家政策所鼓励的综合大学办教育学院培养师资的想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综合大学缺少培养师资的人才、传统和经验,教学中又片面强调“学术性”,“师范性”被视为“雕虫小技”,结果他们牺牲一流的生源培养出的师资却连二流的教师教育院校(系)也比不上。

      2.教师教育的专业化问题。主要表现是:教师教育的专业化,理论上在加强,实践上在削弱。这个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模式片面向西方国家学习的结果。

      现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教师教育模式基本上都是3+1、4+2,其本质是废除“定向培养”。他们主张,大学入学后的前几年不分师范专业或非师范专业,到毕业前1-2年再确定方向或者拿到学士学位以后再进修教育硕士学位。教育界一些在国外留学回来的专家认为,这种方式好于我们的“定向培养”模式。所以,中国也要搞3+1、4+2,而且要全盘照搬!

      研究结果表明,国外培养一个医生通常需要5-12年的时间。现在,教师教育的专家们提出的3+1、 4+2等方案,实际上就是幻想着用1-2年的时间(中间还要撰写毕业论文、联系工作、学习教育理论、进行教育实践)培养一个专业化的教师,而且比过去定向培养4-6年的师范生专业水平还要高。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师教育专业已经从我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淡出,个别学校只是在专业后面加括号注明是教师教育“方向”。这种以牺牲“师范性”换取“学术性”的结果是师范性被削弱了,学术性也没有得到提高。学科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那种把加大学科知识容量作为“学术性”追求的做法无疑是愚蠢的,现在提倡“授之以渔”正是对这种愚蠢行为的批判。实践证明,教师在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 (“教什么”或者叫“学术性”)之后,其专业化程度的主要标志是“会不会教”或者“怎么教”的问题,对中小学、幼儿教师尤其如此,而这正是“师范性”的本质所在。

      另外,现在我国的教师资格制度也存在很大的弊端。非师范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学校做教师,只要参加并通过了教育、人事部门组织的《教育学》、《心理学》书面考试,就可以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在许多地方,选拔教师的基本办法就是学科知识的书面考试,需要什么学科的教师,就组织所有报名人员参加什么学科的书面考试。在人们印象中,好像学习并通过了《教育学》、《心理学》的书面考试,就具备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只要学科考试成绩好,就自然会教学。还有许多大学,只要学生在校期间选修了《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书面考试合格,就发给《教师资格证》,并按师范类学生派遣。教师教育的“师范性”和教师的“专业化”被淡化到这样的地步,是新中国教师教育历史上从来没有的。这些做法实际上等于取消了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的差别。

      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的差别并不仅仅在是否开设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这些课程上——同样的道理,这些课程考试及格并不等于就具备了教师的资格。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一定的时间做保证,教师专业意识的唤醒、专业角色的确定、专业精神的培养、专业道德的修养、专业行为的养成、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习得就是一句空话。

      3.教师教育的规模问题。主要表现是:教师教育的规模,表面上供过于求,实际上中小学普遍“超编缺人”。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既与现行中小学教师的编制不够科学有关,也与中小学的非教学人员过多不无关系,很多时候是财政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