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公立学校演进中的结构性变化 现在许多美国人都认为,美国的公立学校是从新英格兰1642年、1647年颁布的教育法开始的。著名的教育史学家克伯雷(Ellwood.P.Cubberley)说:“可以有把握地断定,1642年和1647年两个法是美国国家公立学校制度建立的基础。”① P111642年法奠定公立学校的雏形是使劳动与家庭分离的最初的现代劳动组织的学徒组织,使教育与家庭分离,在实施强迫的公共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到了1647年法则提出了要求各镇建立学校并以公费资助学校,通常被大多数史学家视为美国最早的公立学校法,初具建立学校体系的思想。自此以后直到公立学校运动之前,公立学校的状态极其落后,学校的发展极其缓慢。 美国建国初期,教育发生了急剧变化,社会中开始涌现丰富的教育需求,而一度蓬勃发展的私立学校则显示出公共教育的不适应,各种有关公立学校发展的观念开始形成。19世纪30年代,从马萨诸塞州开始,以贺拉斯·曼(Horace Mann)为领军人物,终于掀起了一场波及全美的公立学校运动。公立学校运动的核心目标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建立州教育领导;建立以税收为支撑的公立学校;建立穷人与富人共同的学校。到1860年,初步形成了公立学校体制,公立学校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已经占据了主体地位。但是,全国的公立学校的发展一直处于一种极不平衡的状态,有相当数量的学校条件简陋、水平低劣。直到南北战争以后,美国的学校发展才步入黄金时期,尤其是在“进步主义教育时期”,建立起了美国现代公立学校体系:民主化、多元化的教育体制,六三三学制,作为社区中心的公立学校,以综合课程为主要特征的综合中学模式,儿童中心的课程教材教法模式,教育的实用技术倾向以及工商界参与管理教育等。① 二战后,由于社会、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信念空前高涨,对公立学校促进民主、平等的功能满怀期望,同时伴随着战争、冷战等催化剂的作用,人们又期望学校培养精英,增强国力,于是各项改革轮番而至,试图从不同角度提高公立学校的功能,但是人们对改革的结果总是表达出一种不满和失望,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一直遭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尤其是当上世纪50年代苏联卫星的上天,美国人认为教育对国防、科技的落后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反智力倾向的学校教育受到严厉谴责,针对如何尽快培养高科技人才,如何在“知识爆炸”的年代全面、快捷地掌握知识等问题,大力改革公立学校的教育。但是五六十年代兴起的,以推翻“隔离但平等”原则,实行反隔离、反歧视的各种族之间的融合为核心的民权运动,以及在民权运动的推动下而引发的一场向贫穷开战的运动,却使改革出现大力扭转。60年代末以后随着择校运动的兴起则开始形成新的公立学校模式。 纵观美国公立学校的发展历史,发现美国的学校发展呈现的是一种系统而持续的努力,相对教育变革来说,既是极见成效的一种策略,同时也形成了变革的一种传统结构。美国的公立学校是在满足不同利益群体的不同教育诉求基础上发展,发展方向呈现多极摇摆,总是力图对不同利益关系实现一种协调和平衡。从教育外部来看,存在强调国家利益和民众的民权之争,深入到教育内部,则出现了强调智力的精英教育和重视教育的普惠功能的矛盾,再深入下去,还有诸多教育实践对发展计划的修正和超越。学校变革既有底层视角,又受到上层意识支配,在不同关系的突破和回归中实现螺旋式的推进。 二、学校变革在复杂的关系中寻求统一 (一)热切期盼与众声喧哗:教育改革处境的两难 长期以来,美国民众对教育始终抱有热切的期望,认为教育是救治社会百病的良方,正因为赋予教育太多的期望,在公立学校发展的问题上便出现了诸多歧异。由于人们的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不同,在评价公立学校的发展究竟是变好还是变坏,究竟还能不能保证良好的社会往往就大为不同。对教育的社会功能的要求与自己需求的满足之间的关系无法统一,教育的发展对一个群体来说是获得,但相对于另一个群体来说可能就是失去。富裕的中产阶级曾把中等教育视为自己的自留地,而公立学校的发展与改革又把贫困家庭的孩子留在了学校,中产阶级认为这是对自己特权的一种侵犯,损害了自己孩子良好的教育环境,降低了孩子的教育水平。② 71~73他们认为公立学校没有实现应有的社会功能。这对贫困家庭来说显然是一种进步,教育在对立而复杂的需求的满足面前,显然无法实现统一。 于是,学校的变革转而面向人们对学校的标准化与教育的多样性要求的关系处理。人们希望教育既有很多不同,但又有更多的标准化,不同主要表现在学校应该为不同背景和未来命运发展路向截然不同的学生开设不同的课程,标准化则是在对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具备专业资格的教职员、行政管理、社会为学校提供的公共服务等方面要求应该一致。但是问题再次显示了它复杂的一面,虽然大多数人在他们的学校教育方面获得了进步,但是调查显示人们受教育机会还是极大的不平等,公立学校还是一个有差异和不平等的机构,反映了深刻的经济和社会的不平等,那些穷人、黑人、移民工人、残疾人、女性等极少享受到教育政策变化的福音。结果出现了一系列的为了进步争取平等而兴起的政治抗议活动,提出一系列的政策要求和教育改革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