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是否有助于教育公平?

作 者:

作者简介:
温明丽,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温明丽(1953—),女,汉族,江西人,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批判教育学、教育哲学、教育伦理学、科技伦理、后现代主义哲学与教育研究。

原文出处:
教育学报

内容提要:

自20世纪末迄今,全球化在资本主义沃土的滋润下,已经蔚为世界的潮流。全球化一方面有现代性的特质,另一方面,也呈现后现代思潮的特征。教育在此全球化的不同样貌中,必须认清现代与后现代思潮的利弊得失,并批判地融合两者,方能确保教育公平和社会正义。从现代和后现代思维,厘清与批判全球化的趋势和内涵,并透过分析、诠释与批判方法,为教育在全球化趋势下,找到一条有助于促进教育迈向公平和正义的方向。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298(2006)05-0058-13

      法国选举中有个批判的标语非常有趣:

      你最爱的上帝是犹太人,你的汽车来自日本,你吃的库斯库斯来自阿尔及利亚,你的民主来自希腊,你的咖啡来自巴西,你的手表来自瑞士,你的衬衫来自印度,你的收音机来自韩国,你的假期是土耳其、突尼西亚或摩洛哥,你的数字来自阿拉伯,你的文字来自拉丁文,而你却责怪你的邻居是外国人。

      一、前言:全球化的趋势俨然成形

      全球化在上个世纪末已经热腾腾的从企业界搬上教育的场子,无论是评量目前的教育绩效,或者关注其未来的发展,全球化都俨然成为一种思考教育政策和发展不得不面对的趋势。举例言之,台湾地区的教育虽然也强调本土和重视乡土语言,但是对于世界通用的“英语”,不但在政治上投下更多关爱的眼神,在经费上也投下更多的资源,因为决策者和一般民众都普遍地认为流利的英语及通过英检的能力证明,将是未来就业市场不可或缺的“牌照”,至少是可以加分的筹码,因此台湾当局不但从美国大学校长学会聘请英语教学的专家来台,协助义务教育及高中阶段的英语科教师提升其英语教学能力;另外,幼教业者也纷纷以“双语或英语”教学作为招生的法宝;同样,补教业者也竞相以“外国教师亲自教学”作为招揽学生的利器;政府更积极鼓励公务员参加英检,并着手修法推动通过英检为公务员提薪的必备条件。这些都是因应“全球化”所展现的准备和努力。

      在台湾地区,除了走在时代尖端的“麦当劳”文化之外,政府或民间团体也不断邀请“世界名剧”、“世界名歌手”、“世界名媛”等到各地演出,虽然政府和民众心中可能都未必有“全球化”的意识,但该举动已经证明全球化早已经入侵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钟楼怪人、歌剧魅影、巴伐洛第、迪斯奈乐园的人物、维尼小熊等也从世界各国涌入台湾地区,台湾省台中市一直希望能成立“古根汉博物馆”,这些现象再度说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到了不是我们可以说拒绝就拒绝的地步。

      我们既不能对全球化说NO!也不能对之视若无睹,更不能以鸵鸟心态以待,那么教育该如何因应此一波波汹涌而来的全球化热潮,并减少其对台湾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伤害,并从中获益?此不仅企业界需要深思,更是值得教育决策者严正以待的议题,否则台湾地区的文化非但无法从全球化趋势中获利,更可能成为全球化的牺牲品。

      本文立于教育公平与正义的立足点,思考全球化的发展和其衍生的相关议题,期能对促进教育公平找到好的出路。有鉴于此,本文首先厘清全球化的本质与内涵,并藉此检视全球化的积极和消极意义;其次,教育公平是教育追求卓越的重要基础,故本文也将论述全球化对于教育公平所带来的积极和消极、正面和负面的可能,并同时探讨全球化趋势下,教育的危机和转机;最后,期能在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下,找出一条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的可行之道。第一、第二部分主要采用文献分析、现象学与诠释学方法,至于第三部分则除了采用现象诠释学外,更透过批判方法,审视教育对因应全球化趋势产生的问题症结、并提出可行的策略。

      二、全球化的本质与内涵

      “全球化”一词的意涵,即意味着世界和社会的改变。此改变的范围除了经济和政治之外,也涉及社会和文化层面,可见“全球化”一词是个无所不包的用语,因此也可能随着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条件的不同,而对全球化抱持不同的定义和观点,因此,为论述全球化是否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本文有必要先厘清“全球化”之意涵和定位,包括对全球化的正面和负面的评价。

      (一)定义与特质

      全球化的定义如同后现代一词,解读各有不同,无论从马克思主义、结构功能论、Max Weber(1864—1920)的科层体制和宗教伦理观或后现代主义的观点言之,全球化的共通性都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变革息息相关。一言以蔽之,没有资本主义,就没有全球化。

      或许有人会反驳:祖国大陆不是资本主义的社会、英国及不少欧洲国家在政治上也都偏向社会主义,何以他们非但受到全球化的波及,也不得不面对来势汹汹的全球化?此问题说明,资本主义已经渗透到其他非资本主义的国家或社会中。

      资本主义最傲人之处,就是让人类迈向现代化;且科学、信息和科技乃现代化的重要象征和指针,因此,只要信息和科技所能及之处,资本主义就随之蔓延;随着资本主义的蔓延,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也无所遁形地受其影响。全球化产生的这个影响可以说主要来自美国,因此有人认为,“全球化其实就是美国化”(Latouche,1996),就此而言,全球化的共同特质就是“科技资本主义”(technocapitalism),它如同Polyani(2001)所提及的社会“大转型”(great transformation),即使得整个国家或人类社群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都从根被其解构,并重新再建构;至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所以需要如此变革,最主要的因素在于争取“利益”(porfits)和“权力”(power)(Morales,2005)。因此,我们可以说,不同的经济体系或政治体制,以及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脉络,其所欲从全球化争取的利益和权力也可能大不相同,因此,全球化不会是一成不变,也不会是具普遍性的客体形式或概念。相反的,全球化将随着时空的变动而展现不同的风貌,故其应该是一种动态发展,而且具自主的概念和发展形态。

      此外,全球化若被视为追求利益和权力,则就某种程度言之,全球化也彰显理性启蒙的精神,也是迈向进步的表征。就经济言之,后福特时代的量产和产品规格的划一、连锁店的经营模式等,都是一种扩展经济效益的理性思维;同样的,1990年柏林围墙的倒塌以及共产政权的瓦解,也是一种民主政治全球化的趋势所及,其中也显露人类理性启蒙的张力;在全球化趋势的“压迫”下,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社会和文化之伦理规范和价值体系,也无法再发挥以往的功能;同时,单一的文化或价值体系也几乎被多元文化所取代,而且随着信息科技的无远弗届,超越时空的数字时代也是当代加速全球化趋势的功臣。eBay网站就是其中显而易见的例子(Gates,199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