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情感劳动的教育意蕴和优化策略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鑫、熊川武,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与实验

内容提要:

教师情感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教师情感劳动是教师在教育情境中为有效达成教育目标,借以影响自己拥有何种情感、何时拥有,以及怎样管理和表达情感的努力及过程。教育具有丰富的情感性,教师情感劳动包括情感意识、情感管理和情感表达等要素,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情感劳动的机制。教师优化情感劳动需遵循情感规则,提升情感劳动的动力,自觉养成符合教育情境和教育目标的积极情感,调节不当情感,彰显情感劳动的教育意蕴。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3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世纪末以来,国外学术界兴起了一场情感研究的热潮,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情感在社会生活与职业工作中的地位和影响。伴着这股“情感革命”的浪潮,有关情感的探索在教育研究的舞台日益闪亮。越来越多的学人认识到,教育具有丰富的情感性,情感是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1]p835-854教育不仅是技术性和认知性的活动,就其本质而言,也是教师的一项情感劳动,具有重要的教育意蕴。

      一、教师情感劳动的教育意蕴

      “情感劳动”(emotional labor)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学者霍赫希尔德(A.Hochschild)提出,专指对情感及相关行为的调控,用于描述在人际互动中,为有效表达情感而进行的计划和努力。换言之,情感劳动既包括对情感的内部管理,也包括由此引发的可观察到的行为调节。教师的教育工作之所以是一项情感劳动,在于教师与教育之间具有深厚的情感关联。“教育具有丰富的情感意义”,[2]p54首先,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特殊交往活动,是一个囊括师生情感与理性的人际互动过程;其次,教师需要将“自我”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把个人与专业身份整合为一体,因此,教育成为他们获得自尊、自信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来源;再次,除了“自我”之外,教师还对教育投入了大量资源,例如对学生的各类情感、信念和责任等。教育常常承载着教师的职业理想,也使教师对教育产生了丰富而浓厚的情感。

      教育是教师需要在情感上付出努力的事业,为完成学校交给的教育任务,教师对自身情感进行必要的管理,以表达出适合教育情境和教育目标所要求的情感的过程就是教师的情感劳动。具体而言,教师情感劳动是教师在教育情境中,借以影响自己拥有何种情感、何时拥有,以及怎样管理和表达情感的努力及过程。情感劳动要求教师在客观认识自身情感特征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合意、积极的情感,并通过科学的情感宣泄和调控方式,自觉克服和消除失意、消极情感的影响。[3]p43-47在这一意义上,情感劳动是为了让教师通过情感的滋润和支持,传递他们对教育无怨无悔的奉献和投入,从而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共同追寻真理和欣赏知识之美的境界。因此,教师情感劳动是动态的持续发展过程,连接着情感和理性。此等结合情感和理性,并提升到美感知识的境界,既是情感劳动乃情感和理性的结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及其结果。从根本上来说,教师情感劳动是一种有节制的理性活动,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是因为兼具情理的辩证特性。在情感劳动过程中,教师的情感与理性是一对辩证矛盾,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依存并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教师的精神世界和生命属性。理随情兴,情因理富,教师理性调配、引导着情感,而教师情感对理性又有诱导、完善和调节的作用,“教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整合自身的情感和理性,而不是促使两者相互排斥”。[4]p12教师在情感劳动中实现情感与理性相互协调和配合,于教育中彰显情感的合理性,这既是可能的,更是教师的应为之举。

      因此,从教师情感合理性角度分析,教师消极、失意的情感并非通常所指的愤怒、焦虑等,而是在教育情境中不合理的情感。例如,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适当的焦虑对教师来说是有利的,能够激发教师教学动机、持续上进,避免教师安于现状。同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即师爱一般被认为是积极情感,但师爱也要因地、因时、因人而异,教师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所表达的偏爱和溺爱,却是不合理的,并不利于教育活动的公平开展和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故属于失意的、消极的情感。教师情感的性质具体取决于教师在特定教育情境中、针对特定教育对象体验和表达的情感是否恰当,是否有利于教育目标的达成,有利的则属于积极、合意的情感,反之则属于消极、失意的情感。

      此外,教师情感不能过于强烈或极端,过激的情感常常会有损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例如,暴怒是教师情感劳动失调的产物,一怒之下做出伤害性的举动较为常见。情感也不能过于低落,这对于完成教学任务不利。只有在情感劳动得心应手之后,教师才能熟能生巧地灵活运用情感,从而实现情感合理性,推动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师生的发展。教师情感劳动的能力越高,低落的情感就越少,生命的活力就越强烈。但是,教师情感劳动并不等于简单地压抑情感。过度地压抑反而会危害身心健康,最终导致情感失控。情感劳动也并非不让自己自然表露真性情,教师恰当的真情流露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情感劳动既包括对消极情感的引导和改善,更应重视对积极情感的激发与保持。

      二、教师情感劳动的要素与机制

      教师有效践行情感劳动,需明了并理解情感劳动的要素和机制。教师情感劳动的核心要素包括情感意识、情感管理与情感表达。[5]P327-351其中,情感意识是指教师认识并明确自身情感及其对教育教学、师生发展的影响与价值。概言之,一方面,教师要重视情感的积极作用,如情智相长;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情感对教育质量和师生关系等的消极影响。情感意识中渗透了教师情感的理性成分,包括相关看法和见解,如反映教师情感意义和作用的价值意识,界定教师情感性质和强度的规范意识等,即说明身处特定教育情境时,何种情感体验与反应是适当的。这些意识借助社会文化特别是教育过程逐步深入教师内心,并相互联系,构成教师情感劳动的意识,使教师在开展特定教育活动时,他们的情感状态不至于是一片空白。

      教师情感管理是教师根据教育情境和情感规则的要求对自身体验的情感进行调控与评价。它既受生理过程影响,又受教师个人情感意识、情感规则及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作为教师情感劳动的关键要素,教师对情感调控的准确性和恰当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情感的稳定性。而教师对情感的评价是教师对自身情感合理性的判断,并涉及对教育活动价值的判断,进而延伸至教师情感的性质、强度、形式与效果等。这是发生在教师内心中的隐性活动,而不是外在的教育评价。其主要功能在于帮助教师情感的生成和表达,同时衡量教师情感同教育情境的适合程度,以及教师情感教育意蕴的实现情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