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困境与福利国家矛盾的双重变奏

作 者:

作者简介:
郭忠华(1969-),男,江西万载人,政治学博士,中山大学政务学院、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副教授。中山大学政务学院、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275

原文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资本主义存在着一种自身无法消除的、不断强化的“自我瘫痪”趋势,在晚期资本主义阶段,这种趋势系统地威胁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福利国家是顺应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产物,它旨在修复资本主义的存在基础,调节资本主义的运作方式,消除资本主义的负面后果。然而,福利国家的功能与资本主义的要求并不完全吻合,它抑制了资本投资的意愿,降低了劳动者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扭曲了市场经济的作用机制。资本主义与福利国家之间从而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而又内在紧张的关系:资本主义不能没有福利国家,但资本主义又不能与福利国家共存。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主要国家正是在资本主义与福利国家的双重变奏中曲折前行的。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639(2007)05-0077-05

      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存在着一系列自身难以解决的矛盾,它所带来的垄断、贫富分化和经济危机等结果越来越破坏了自身存在的基础。福利国家是因应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它旨在修复资本主义的存在基础,调节资本主义的运作方式,消除资本主义的负面后果,使资本主义永远存在下去。20世纪五六十年代,福利国家被看作是解决资本主义问题的答案,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争相沿着福利国家所指引的方向发展,资本主义与福利国家紧密地缠绕在一起。但是,从福利国家的运作结果来看,它与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并不完全吻合。福利国家的干预政策破坏了资本主义的运作逻辑,而其全方位社会保障政策则破坏了劳动者参与劳动市场的心理动因。福利国家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使资本主义的存在越来越成为不可能。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降,福利国家本身被看做是问题的中心,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猛烈批判。从总体来看,资本主义与福利国家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而又彼此悖谬的关系:一方面,资本主义不能没有福利国家;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又难以与福利国家共存。

      一、资本主义的“自我瘫痪”趋势

      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史上的最重要阶段之一,它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基础,是资本主义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因此,要理解资本主义与福利国家之间的矛盾关系,就必须首先对资本主义的存在基础、运作结果及相关影响等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作为一种迥异于历史上其他生产方式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有着特殊的性质。

      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最早产生于中世纪后期商品经济发达的意大利城市共和国,而在19世纪的工业化国家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在《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的“资本主义”词条中,资本主义被界定为“主要由自由市场中竞争的私有企业所构成的一种经济制度”[1](P98),强调市场竞争对于资本主义的意义。资本主义同样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现代社会的起源、性质、问题和归宿。然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又是以普遍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作为出发点的,把商品关系看做是资本主义的运作媒介。显然,资本主义并不只是自由市场或商品交换关系,它还具有其他更为根本的前提,如资本、劳动力、剩余价值和货币体系等。但是,所有这些因素都只有通过自由市场才能组织起来,市场是资本主义存在的载体。通过这一载体,资本主义把一切社会关系转化成为商品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言,转变成“纯粹的金钱关系”[2](P275)。普遍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区别于此前所有生产方式的表现。通过把一切社会关系转变成商品交换关系,资本主义斩断了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抹去了一切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神圣光环,也撕下了笼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2](P274~275)。

      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如果能够始终保持完全的商品关系状态,使每一价值单位都能够以商品的形式出现并成功实现交易,如果每个公民都能积极参与劳动市场并通过它来求得生存,那么,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也就不至于出现问题,资本积累过程的维持也就不至于难以为继,社会也就不至于出现阶级斗争或合法性问题,而且政府也就根本没有必要进行干预。但是,从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来看,这种情况仅仅是一种设想。实际上,资本主义存在着一种不断强化的“自我瘫痪” (self-Paralyzing)倾向[3](P121)。这种“自我瘫痪”倾向表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越来越大部分的资本找不到投资渠道,使越来越大部分的劳动力找不到就业机会,使越来越多的商品无法销售出去,等等。

      那么,资本主义又为什么会存在这样一种毁灭性倾向呢?对于这一问题,首先必须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谈起。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样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不过,它采取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即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社会化生产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私人所占有,通过不断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不断使剩余价值资本化,资本不断扩大了自身的规模。同时,资本积累还与资本积聚结合在一起,使分散的资本越来越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中。然而,在私人占有日益强化的另一面,是社会化生产的发展。资本的集中促进了生产的集中,使生产从一系列个人的行为变成了一系列集体的行为。集体劳动的发展又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强化,后者使社会上不同部门和不同企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使原来相对分散的生产单位和生产过程联结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私有制的强化与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导致了资本主义“自我瘫痪”结果的出现。资本为了实现不断增值自身的目的,它就必须不断扩大再生产的规模、不断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和不断提高对劳动者的剥削率等,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动力。但是,这些动力除了导致资本增值的结果外,还产生了一系列负面的后果,如垄断程度日益提高、贫富分化日益加剧、经济危机日益严重、失业人口日益增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等。这些现象都是资本主义“瘫痪”自身的表现,它使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和资本无法以资本主义的方式结合在一起,从而使资本主义商品交换关系的存在越来越成为不可能。

      在早期资本主义阶段,由于资本积累和积聚的程度还相对有限,这种“自我瘫痪”的倾向表现得相对没那么突出。那一时期,自由竞争的经济领域主宰了整个社会系统,政府处于“守夜人”的角色,并积极为经济系统的发展创造条件;社会奉行自由、平等、竞争的原则,并通过这些原则来衡量个人的成就。而且在那一时期,根本谈不上存在垄断部门,由失业人员等成分所组成的剩余劳动领域的规模也相对较小。因此,在资本主义的早期阶段,非商品化程度较低,商品交换关系是整个社会关系的基础。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后,规模巨大、实力雄厚的垄断资本主导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系统;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企业兼并和破产等原因,剩余劳动领域的规模也迅速扩大;为了顺应垄断资本的发展要求,政府的作用和规模也得到了迅速扩张。相比之下,自由竞争领域却明显缩小,并严重依附于垄断领域。因此,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非商品化程度明显提升,而交换关系的地位则明显下降。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失业、贫富分化和经济危机等现象的破坏性程度日益加强,并越来越威胁到整个资本主义的生存。资本主义的“自我瘫痪”趋势在这一阶段明显加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