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国内政治心理学研究进展述评

作 者:

作者简介:
沈传亮,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北京 100091 沈传亮(1976—),山东莘县人,中共中央党校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历史、群体政治文化学研究。

原文出处:
教学与研究

内容提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治心理学研究经历了恢复、初步发展、深入发展三大阶段,在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上都有重要论著出版,其中有关农民、公务员、青年学生等群体政治心理研究的著述较多。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07)01—0057—06

      邓小平在1979年3月提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1](P180—181) 由此,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得以新生。政治心理学研究随之渐渐恢复。本文拟对近20年来国内政治心理学的研究进展、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评述。

      一、20年来政治心理学研究分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政治心理研究经历了恢复、初步发展、深入发展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论文和专著出版,表明了政治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脉络。

      1.恢复阶段(20世纪80年代)。国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恢复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该阶段仅出现少量论著。论文方面可通过对专业权威杂志《政治学研究》刊载文章的简单统计来展示学界对政治心理的关注。《政治学研究》杂志社办刊分两大阶段,从1985年正式创刊到1989年停刊是第一阶段,此阶段出版杂志28期。1995年开始恢复出版以来是第二阶段。以第一阶段为例,在该阶段刊文300余篇,仅9篇与政治心理有关,有吴开平的《试论社会政治心理》(1985年第2期),都淦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与政治的关系》(1985年第3期),胡杰的《政治心理学:历史、范围和方法》(1988年第1期),《北京市区人大代表的政治动机和公民权利意识调查》(1988年第3期),胡代胜的《论梁启超资产阶级公民意识》(1988年第1期),袁振国、朱永新的《政治心理学和心理政治学》(1988年第5期),王富春、吴晓健的《关于北京大学学生民主意识的调查报告》(1989年第1期),赵世瑜的《两种不同的政治心态与明清胥吏的社会地位》(1989年第1期),张涛的《大学生对民主的认知、情感与评价》(1989年第4期)。上述除三篇论文基于实地调查外,主要是对政治心理学科的介绍及对某社会群体如大学生、古代官员的政治心态描述,运用政治心理学基本理论对某群体进行定量定性结合的分析甚为少见,由此可见,政治心理研究还处于恢复阶段。

      专著方面,国内学者译介了西方学者的少量政治心理学专著,包括美国学者斯通的《政治心理学》(1987)、路辛·派伊的《中国人的政治心理》(1988)。国内学者王科出版了《政治心理学》(1988)一书。这一阶段影响较大的政治心理学著作当属闵琦的《中国政治文化——民主政治难产的社会心理因素》(1989)。学界在该阶段对政治心理、政治心理学虽有一定研究,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研究过于肤浅、介绍性色彩浓厚;方法论方面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对群体政治心理研究范围窄;缺乏精品力作。

      2.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进入90年代,与政治心理有关的论文渐渐增多,论文、专著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政治心理研究步入初步发展阶段。代表性作品有王树茂的《百端待举的政治心理学》(《光明日报》1993年10月18日),该文介绍了政治心理学研究的状况和发展的大致轮廓,提出了在中国研究政治心理学的任务。邱柏生的《浅析我国政治心理学研究的现状》(《复旦学报》1996年第4期)是此期间较有影响的论文之一。90年代,国内翻译出版了英国政治学家格雷厄姆·沃拉斯在1908年写就的《政治中的人性》(1995),他认为“在政治中,人往往在感情和本能的刺激下行事,大多数人的大多数见解并不是受经验检验的推理结果,而是习惯所确定的无意识或半意识的推理结果,它们是非理性的”。[2] 此书开辟了将心理学运用于政治学研究的新时代,影响广泛而深远。经过几年多的积累和艰苦研究,国内学者出版了一些教材性著作,主要包括朱永新、袁振国的《政治心理学》(1990),刘松阳、刘锋编的《政治心理学》(1991),蒋云根、茅华英的《政治心理学》(1994)等。这些论著对政治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进行了介绍,但存在明显生硬照搬西方政治心理学的痕迹,对中国特色政治心理的深入分析较为缺乏。高洪涛的《政治意识论》(1990)、张明漱的《中国“政治人”——中国公民政治素质调查报告》(1994)、戚衍等编著的《政治意识论》(1995)也对政治心理有专门论述。台湾地区出版了林嘉诚的《政治心理形成与政治参与行为》(1989)、石之瑜的《政治心理学》(1999)。此外,同期国内出版的政治文化论著、政治学教材也对政治心理开始予以关注。

      3.深入发展阶段(2000年以来)。新世纪国内对政治心理的研究进入深入发展阶段,主要表现是不少硕士、博士研究生将政治心理作为研究主题,对某些群体进行了深入的政治心理分析。如朱立人的《大学生政治心理特征分析与研究》(2004)、郭晓明的《红卫兵政治心理探析》(2003)。吴大英、杨海皎的《政治意识论》(2001)、蒋云根的《政治人的心理世界》(2002)、黄建钢的《政治民主和群体心态》(2003)等论著对政治心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王蓓的《孙中山政治心理思想研究》(2004)利用大量历史文献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人物孙中山的政治心理进行了深入全面分析,代表了国内政治人物心理研究的较高水平。译著方面出版了法国著名政治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革命心理学》(2004)、《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2005),美国学者威廉·H·布兰察德的《革命道德——关于革命者的精神分析》(2004)等经典政治心理学专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