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批评软暴力与学院批评的立场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当代文坛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6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大众传媒批评之软暴力

      当代中国只有一种批评是强悍有力的,那就是无处不在的大众传媒批评。

      中国媒体批评经历了两个时代:一个是政治时代,一个是经济时代。政治时代指的是1978年以前及1989-1992年,经济时代指的是1992年以后。这两个时代有一个共同特征,即都是以外在的价值话语权主宰媒体及其批评标准,从而构成媒体批评标准及其批评的外在决定性与非人文性,导致文学人文性的堕落。中国当代文学的人文性最活跃的时期,恰恰在其间非媒体批评的10年,那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当代学院批评的黄金时代。这是因为,批评的价值话语权不在外来的决定性,而在文学本身,在学术本身,在学院本身,文学批评成为真正促进文学发展与繁荣的方式而不是相反。

      中国媒体批评的政治时代,依靠的是政治标准第一的批评标准,这个标准导致理论上的注经性与批评上的政策性和功利性,把非人文性的政治价值作为主要价值。由于它与作家、批评家的生存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导致批评的不真实,导致学院批评的变质。比如《武训传》批判、《红楼梦》研究批判、胡风批判、1957年的人性论批判、1962年开始的众多电影和小说批判、“文化革命”开始的30年代文艺批判、人类文学史批判……现在,众多当时的参与者及其后代或者纷纷在全集、文集中删去这些批判旧作,或者忏悔自己的胡言乱语,正是对这一批判的非人文性价值观的否定。

      比较困难的是当下的经济时代。政治时代由于政治对人的威压性,人人都有一种被迫发言的难处,因而人们很容易理解他们这种悲剧。但是在经济时代,被迫发言的难处不存在了,对于批评家来说,主要是人格与资本的较量问题。在某些时候,甚至批评家的人格发生了主动变异,成了主动参与资本策划的同谋。资本在这里起了决定性作用,资本转化为批评话语权,批评话语权由媒体与资本的合谋而来。在资本看不见的策划下,各种批评不再以作家的人文性价值为价值,而以市场的价值为价值,以出资者的价值为价值。批评就这样失去了人文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在于,媒体方式是资本最重要的文化评价方式,资本在两个角度介入媒体批评:一是作为文化(包括文学)的批评,如电影批评、电视批评、快餐文化批评、游戏批评等等;一是作为对商品外在形式的评价,包括对外在价值、美誉度和任何超出使用价值而构成价值的文化层面,都进行符合资本利益的炒作。这由于媒体的垄断性,而构成中国式文化符号的软暴力——一种侵略人们感觉、思想甚至选择的暴力行为。这种软暴力对于大众文学欣赏力的衰减是空前的,对于美学标准的文学而言,它使批评失去了意义和价值,使大众在美文、新诗面前失去了审美判断。同时,人文性批评也久违了。

      媒体的软暴力作用在中国尤其突出,它在两个逻辑之间互相转换,一是政治逻辑,一是资本逻辑。前者是中国媒体属性决定的,后者是前者在当代推行的主流文化。在这个价值观念下,媒体的社会作用得到了空前的发挥。这就是当代中国媒体的大众化、传播化、舆论一律化及其派生出来的媒体批评的猎奇化、炒作化、人为化。这两者互相推波助澜,形成一股符号的软暴力作用,左右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这有若干的表现。当一部小说出版以后,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只有当它作为影响大众的电视方式或者电影方式改编以后,才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时的批评,由大众传媒主导,报纸、电视的编辑记者及其合作伙伴成为主要的批评声音,学院人文主义的声音或者被掩埋,或者被忽视。由于主持大众传媒的编辑记者自己并不是专家,但它却以专家或者左右专家的姿态出现,这就让大众误读为是专家或专门的评论,反过来大众又以“专家言说”的理解方式去进行更广泛的传播。由于传播方式的大众化导致传播的惟一性和舆论的一律性,这就是大众传播在当代文学批评中的另一种软暴力作用。由于这种软暴力作用压倒了一切声音,这种奇特的作用使得各种资本的力量非常活跃,都参与到主宰传媒的过程中来,影响传播的结论,以实现其文化投入的产出。这就是由看不见的手的操控的文化经济战争。

      如此一来,大众媒体成了大众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成了人们吸取社会评价的主要渠道,相反,专门的文学评论刊物由于自身的边缘化状态,因而对社会、对大众的影响几乎为无。这样一来,学院批评就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与媒体软暴力合谋,体现为批评家以批评话语权掌握者的身份成为一个符号暴力集团的实践者而对人文性施以暴力践踏,在这里,起码的道德规范、学术规范都消失了,人文性失去了地位。这是学院批评家与传媒的结合,说到底是与资本的合谋。二是学院的人文主义,由于其非商业意义的动作方式,其具有人文意义的独立批评就只能成为一种自言自语,只有在对历史解读的领域中发挥一些作用,在现实评论中就消失了。这样一来,学院中的人文主义批评在最应该发挥作用的当代批评中失语。这就构成人们惊呼的“批评家缺席”的当代文学批评之怪现象。

      然而,批评家真的缺席了吗?批评家只不过是被资本俘虏了,成了媒体软暴力的合谋者。批评家成了表扬家,作品讨论会成了作品表扬会,批评家并没有缺席,缺席的是具有人文理性的独立判断。

      二 消费文化语境下学院批评的价值分化

      1992年以来,全面转向市场经济之后,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体系发生了裂变。此前“伤痕文学”开始的新政治文学、“85新潮”开始的新人文文学等都遭遇到空前的价值解构,文学加速走向了边缘化。有意思的是,走向边缘化的不仅是文学,还包括哲学、历史等人文学科。相反,与市场经济有关系或者本身就能通过话语权威实现其市场价值的其他文科类如经济、法律、管理、外语、新闻、广告、传播、影视等等,则一下成了显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