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未来

作 者:
李清 

作者简介:
李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原文出处:
当代文坛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6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在一般意义上是一种按照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去解释文学活动的文学研究方法。这一方法由来已久,中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19世纪之前,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更多地体现在批评实践当中,其体系化主要归功于法国学者丹纳和德国哲学家马克思。随着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加之西方文论发生的语言学转向,在20世纪的文学理论和批评实践中,社会历史批评方法逐渐沦为极度边缘的话语。当今世界又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文学理论和批评实践也从现代到后现代,从知识话语到意识形态批评,在文学发展的全球语境中,重新审视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无疑有益于我们思考和解决当代问题。

      一 传统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特征

      19世纪,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兴盛不是偶然的,它与西方历史唯物主义观念的树立,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同步。其主要代表人物丹纳和马克思,也都是在这一时期不约而同地对社会历史批评方法进行理论上的体系化建构。丹纳把孟德斯鸠的地理说、斯太尔夫人的文学与社会关系研究、黑格尔的理念演化论以及文化人类学的实证研究等综合起来,提出种族、环境、时代三元素说。马克思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文学现象决定于它所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状况,因而,分析文学现象必须从社会历史状况出发。丹纳和马克思对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建构又被其追随者发扬光大,使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成为一个时期文学批评的主导话语。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把作品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来分析。黑格尔认为“每种艺术作品都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环境,依存于特殊的历史的和其他的观念和目的。”① 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所有不属于我们这时代并且不属于我们的文化的艺术作品,都一定需要我们置身到创造那些作品的时代和文化里去,否则那些作品在我们看来就将是不可理解的,奇怪的,但却是一点也不美的。”②

      2.把作品看作是深化对社会认识的一种认知模式。社会历史批评方法试图通过对作品的分析,透视作品的社会历史背景,从而深化对社会的认识。社会历史批评家认为,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对艺术作品的阅读,就是通过作品来认识我们的世界和我们的生活。好的艺术作品可以让我们把握生活的本质。

      3.把作品对现实的反映程度作为判断作品的重要标准。社会历史批评方法要求作家反映生活的真实,提倡塑造“典型”,就是要在特殊性中见出普遍性从而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塑造“典型”是否成功,是衡量作品价值的重要标志。“文学价值的等级每一级都相当于精神生活的等级。”③

      4.把政治问题、阶级斗争作为核心内容进行分析。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任何阶级社会中的任何阶级,总是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这是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在阐释作品时,总是把社会、阶级、政治因素放在第一位,发掘作品社会的、阶级的、政治的价值。如马克思对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分析,就认为这部巨著总体上交织着新兴资产阶级与没落贵族阶级的尖锐冲突。而这正是作品的意义所在。

      5.把文学史与社会形态的演变相对应。在文学发展与社会形态的关系上,社会历史批评主要通过对社会形态演变的分析来看文学的发展。文学史就是一部社会形态的演变史。文学史与社会形态的演变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运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写文学史时,总是把文学的发展放在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中来分析,而这部历史又主要是一部政治史。

      二 传统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局限

      1.哲学基础的局限性:传统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哲学基础是“模仿论”和“反映论”。詹姆逊指出,“现代主义的理论家们并不真正想要摈弃卢卡契—奥尔巴赫所辩护的现实主义模式,这种模式基本上是审美的和认知的;相反,他们感到现实主义的薄弱环节是前审美的,是其基本哲学前提的主要部分。因此,他们所攻击的目标就成了关于现实本身的概念,即卢卡契或奥尔巴赫所概述的现实主义美学暗示的概念。”④ 在现代主义理论家看来,“现实”是一种事先的构想,是现实主义理论家的一种意识形态建构。

      以上对“模仿论”、“反映论”和现实主义的质疑,彻底动摇了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哲学基础。

      2.理论建构的局限性:

      (1)丹纳的三元素说,只考虑种族、环境、时代,尽管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作品的产生、传播、阅读,远比这三要素复杂得多。比如,丹纳强调生理因素、地理因素,而忽略了历史文化的连续性;重视时代,却仅局限于“精神”领域,而没有达到更广阔的视野;注重影响作品产生的因素,而忽视对作品本身的分析等等。

      (2)马克思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出发,构建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同样基于一个信念,即普通日常生活的、人们所共享的世俗现实是存在的。注重对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的分析,对作品整体性的把握不够,等等。

      3.批评实践的局限性:

      (1)对作品的内部研究单一化、定向化。社会历史批评对作品的分析以通过作品认识生活为要旨,其批评实践往往是定向的、单一的。特别重视对政治因素的分析,而忽视对非政治因素,诸如文化、语言符号等因素的分析。比如,我国自1949年以来,分析艺术作品主要运用社会历史分析方法,但一个时期演变成为一种狭隘的阶级分析方法,对作品的分析往往以偏概全,忽略了作品的丰富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