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凤亮,暨南大学中文系。

原文出处:
文学评论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6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当代海外华人学者中,有一批专事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批评家,其代表人物有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王润华、赵毅衡、刘禾、周蕾、张旭东、刘康、张错、张英进、黄子平、孟悦、许子东、陈建华、唐小兵等。他们大多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完成大学学业,后出国(多在美国)继续攻读学位并在境外学术机构工作,构成20世纪后半叶的学术“西游记”、“东渡记”。海外学人一方面对异域批评理论作近距离移植,另一方面又面对中国文学问题采取远观姿态。这种“近取远观”态度同国内学人研究路向的差异,隐含着诸多值得探讨的学术话题:既有研究立场、方法论上的,也有理论观念、学术观点上的。海外学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中国文学研究的封闭单一视角,将跨文化、跨学科、跨语际的研究观念投射到国内,形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多元边界”、“双重彼岸”、“多维比较”;其直接参与及影响所及,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总体格局,且目前已从某种边缘状态向大陆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中心地带滑动。

      海外华人文学研究各领域的进展并不均衡。其中,海外华人作家研究起步较早,队伍壮观,近年来更从华文作家研究拓展到非母语的华裔作家研究,并引入身份理论、女权主义等新兴研究观念,视野与深度均有较大变化。此一领域的领军人物,已开始思考研究的升级与学科的建构问题,如饶芃子教授提出应在原有作家作品研究基础上,积极拓展华文文学的诗学研究①;刘登翰先生等则从研究对象的独立、理论与方法的更新、学术平台的构建三个方面,思考了华文文学研究“学术升级”的问题②。海外华人诗学家研究则把考察海外华人诗学家同研究海外新儒学相结合,也出版了不少有创见的成果(如对刘若愚、叶维廉、叶嘉莹等人的个案解读与综合分析),研究已成一定气候。但海外华人批评家研究一直未能活跃,其不足表现在:(1)成果只见个案研究及单篇文章发表,缺乏对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整体风貌的准确揭示及内在特征的系统探讨;(2)视野多局限于对对象自身的分析和诠释,未能将其置于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总体格局及中西跨文化语境中作比较观照;(3)系统整理与发掘批评理论资料的工作尚未启动,这也成为阻滞研究进展的重要原因。随着近年来海内外华人学界的交流日盛,上述研究情势亦正在改观。海外华人学者批评成果在国内陆续出版,学术界对海外批评群落的关注也不断加强。2004、2005年《当代作家评论》“批评家论坛”陆续刊出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许子东等海外批评家的研究专辑,显示出国内学界对此领域的不断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普遍赞肯的同时,国内学界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如刘禾的“国民性”话语批判及关于《白银资本》的研究,就曾在世纪之交引起过相当大的学术争鸣③。王彬彬新近也在《南方文坛》上撰文,对王德威的研究成果予以批判,认为海外华人学者与大陆学者生活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里,能以不同的眼光看待现代文学的发展流变,但往往也难逃另一个方面的意识形态的左右;他们运用西方现代思想家的理论来阐释中国新文学,固然会使作品显现出新的意义,但有时也会圆凿方枘,不着边际④。无独有偶,在程光炜主持的一个小型讨论中,参加者一方面肯定了海外华人学者的理论贡献及学术启迪,另一方面又对他们的研究路数加以反思,认为海外学人总体上呈现出重理论、轻材料、缺少整体文学史观等倾向,形成了一种浮泛的学风⑤。事实上,正反两种评判恰好说明了海外华人批评家在理论方法、学术策略、研究资源等方面与大陆学者的差异性。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作为一种崭新而富有争议的学术领域,其所引起的学术反应,不仅是其学术意义的一种显现,而且本身也构成一个颇可深究的批评话题。

      海外华人批评家游走于中外之间,其学术根柢交杂着多元文化因素及复杂理论背景。对其加以考察,至少牵涉到批评理论、20世纪中国文学、海外汉学、比较诗学与华人研究等多个学科领域。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的梳理,可为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的系统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一)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的整体风貌及差异描述。此一研究应通过大量收集和研读当代海外华人学者的批评理论著作,勾勒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的“地图”(发展现状、地区分布、研究格局、理论意义等)。通过这一整体描述,使学界对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发展状况有系统了解,并发现其中因地区、年龄经历、知识背景、研究兴趣、学科建制、学术传统等构成的学术差异。有学者从时空角度分别对海外华人学者队伍作了划分。从时间上看,海外华人批评家包括了三代人:以夏济安、夏志清兄弟为代表的第一代(20世纪五十年代赴美),是海外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开创者,其影响(如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所及,至于今日;以李欧梵、王德威为代表的第二代(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赴美),与第一代有学统继承关系,又有研究路数上的拓进,成为目前此一领域的领军人物;第三代(20世纪八十年代出国留学)学者多为大陆中青年学人,如刘禾、赵毅衡、许子东、张旭东、黄子平、张英进、孟悦、陈建华、唐小兵等,问题意识与学术方法更加新进敏锐。海外学人的代际差异,有着强烈的西方理论投射的印迹,这为我们考察西方理论之于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从空间上讲,“台湾学术群体”和“大陆学术群体”因“出海”背景不同,学术传统相异,因此呈现出的群体面貌也颇值得分析。而海外大陆学者又呈现出80年代与90年代的不同。此外,海外学人群体还因出身自中文系和英文系、出国后留学于东亚系或比较文学系、写作语言用中文还是外文而表现出不同的学术兴趣、研究理路,这些都值得细加分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