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理论:与荒凉和冷落对话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文艺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6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1

      文艺理论不受青睐和重视,文艺基本理论建设停滞不前,文艺思想和观念迷茫混乱,已经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了。说我国的文艺理论目前处在一种冷寂、萧条、贫瘠和被边缘化之中,恐怕不算言过其实。虚假的问题,无效的积累,低水平重复,陈陈相因,思想疲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固然很多,如“商化”和“西化”的冲击,但我认为文艺理论队伍自身的素质也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众所周知,“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57-58页)今日中国的文艺实践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文艺领域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前所未有,诸种西方文艺学说的覆盖和弥散制造了复杂局面。这个时候,本来是文艺理论发展的肥壤沃土和天赐良机,可我们的不少理论研究却远离本土实践经验的启示,在“西潮”的波翻浪涌中,于躲进书斋的“趋史避论”里,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近二十年来文艺学的四次所谓“转向”,相当清楚地表明,它基本上是在西方人的理论轨道上行进的,“概念的疲劳”、“方法的疲劳”,已让人难以消受。这便不可避免地造成文艺理论与现实的悬空、脱节与隔膜。而在这一过程中,似是而非的东西、西方文艺理论教条在学科领域的影响急剧上升,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指导地位被明显削弱和冷落。譬如,人的本性是什么,这本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已解决了的问题,可是,现在有的作者非要用人本主义取代唯物史观,在创作和理论中祭起陈腐的“抽象人性论”,非要在“人性恶”、“肉欲”和“性描写”中大显身手,一点不相信生活中真善美的存在,迷恋以主观粗鄙的好恶来对待客观世界。这样的文艺观,除了说它屈服于书商的“钱袋”和某些人的“眼球”,背离正确的历史观念和美学原则,还能作别的什么解释呢?

      毫不夸张地讲,在我国当下的教学和科研中,各种西方文艺理论已经铺张成为主体,许多人自觉不自觉地把它们看成是我国文艺学的主流。在不少高校里,文艺理论教育和教学的方针、目标已不明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课程已很鲜见;在创作界,生吞活剥当代西方“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意识以及腐朽低俗的文艺观念流行泛滥着,渗透并左右着一些作家的行动;在批评界,价值立场缺席,评判功能萎缩,“批评”变成无原则的“鼓吹”、“捧场”和编发“表扬稿”,严肃而科学的声音十分稀少、微弱,有些甚至在故意“把错误的东西炒热”;在文艺管理层,文艺理论研究的投入甚少,对深层问题不感兴趣,理论的“乡愿”作风和市侩习气盛行,不愿论是非,不想谈优劣,好像只要是理论和作品有了“市场”效应,有了“娱乐”功能,就完事大吉,谢天谢地,阿弥陀佛。所有这一切,带来文艺上诸多不景气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而所有这一切,归根结底又都与轻视文艺理论的研究、学习和普及密切相关。

      2

      重视文艺理论的建设和指导,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一个传统和特征。注重文艺理论的联系实际和开拓创新,是文艺事业健康前进的重要保证。经验表明,搞好文艺理论建设,对广大文艺家、批评家和文艺管理者提高思想修养和工作能力,懂得按艺术规律办事,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文艺是社会主义文艺,我们的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文艺理论。我国的文论建设,如果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那就会因为没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我们不能总是拿别人的“本本”来削足适履地框套我们的文艺实践,而应是用我们自己的实践去修正、改造和超越别人的“本本”。文艺理论的发展,可以允许对文艺“本质”、“价值”和“功能”等问题有多样化的理解,可以在已有古典和外来文艺理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可以对不断变化的文学和艺术世界保持“对话性”关系,可以推动作家艺术家与现实生活之间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但是,这不是无主调的众声喧哗,不是无方向的随意漂泊。文艺理论最终还是要对我们的文艺经验和文艺现象做出规律性的阐释。如果我们的文艺理论不能深深地植根于自己的文化土壤,不能从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切实需要出发,不去推进和建树有自己特色的文艺学说体系;如果我们的文艺理论丧失理性的批判和反思能力,轻率地膨胀某些话语,盲目地崇拜“舶来品”,不去深入研究,深化学理探讨,而是闻味跟风、亦步亦趋,那是很容易丧失精神气魄、变成人家的理论附庸的。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理论的本质也是创新。我们的文艺理论只有走创新之路,才会给理论进步提供真正的动力,才会为超越别国的理论提供切实的手段。我们要努力创造勇于探索创新的活跃氛围,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理论学派的切磋和争鸣,提倡平等民主诚恳的批评和反批评。没有理论上的顽强攀登,没有理论上的相互论争和相互砥砺,文艺理论的进步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文艺理论搞不上去,就会影响士气,涣散人心,颓唐精神,搅乱创作,引发畸形与谬见。这些年,文艺上出现的一些令人担忧的倾向,应该说已经对此做了有力的印证。例如,打着将文艺与日常生活审美结合起来的旗号,淡化文艺与非文艺的界线,制造一些所谓“今天,真正算得上作品的作品是那些不再是作品的作品”(阿多诺:《现代音乐哲学》,见《西方美学通史》第7卷,第30页)的论调,显然就是带瓦解性的主张。

      所以,要解决好文艺家的艺术观问题,除了实践的作用以外,提高文艺理论素养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它是引导作家从思想上正确武装和不断升华的一个保障。那种认为学习文艺理论有碍创作、两者相互对立的观点,那种主张“远离理论”才能“直达心灵”的时髦见解,其实是幼稚、肤浅、哗众取宠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都告诫我们:“树立正确的创作思想,是出好作品的关键。”(江泽民:《宣传思想战线的主要任务》,1996年1月24日)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学好用好文艺理论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