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育学的探索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振华,华东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上海 200062   陈振华(1965-),男,安徽安庆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博士。

原文出处: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内容提要:

在《反思性教学》、《实践教育学》、《理解教育论》等著作中,我们能看出一种有特色的实践教育学。实践教育学探讨的根本问题是教师“如何发展”与“如何教”的问题。由根本问题衍生出了诸如有效教学的问题、有效学习的问题、增进理解消除误解的问题、反思性教学的问题等一系列下位性问题。实践教育学的探索有一系列前提性的信念,这些信念也是实践教育学的主要成分或者主要观点,其中主要关涉到教育教学、教师、师生关系诸方面。研讨自己设定的基本问题,开发相对稳定的解题模式,是实践教育学的志向之一。实践教育学开发的模式有“教师知能转化”和“创读反思,多重循环”两大教学模式。实践教育学秉持为教师指津的宏旨,在所关心的主要问题上,都有些颇见实效的策略。实践教育学是在深厚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对中国教师发展和基础教育实践中的若干主要问题的思考,建构起来的一个理论体系,有六大特色:情感先行、攻心为术、追求效率、追因溯源、操作指南、经验培育。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6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24(2006)04-0028-08

      实践教育学是与理论教育学相对的概念。据考证,维尔曼、涂尔干、洛赫纳、赫斯特、穆尔等学者都对实践教育学与理论教育学的性质和特点提出了各自的看法。这里求同存异,析取其共识有三:其一,实践教育学是回答教育“应当怎样做(含做什么)”的学问;理论教育学是揭示教育“事实”,回答教育“是什么”的学问。其二,实践教育学是“规范的”或“规定的”,目的“在于行动”,“提出目标建议”等;理论教育学是“说明的”或“描述的”,面对“事实”。其三,实践教育学与“一定的基础,一定的社会,一定的历史背景相联系”,是具体的、可操作的;理论教育学是“经验性的、分析性的、归纳性的”,有抽象性和普遍性。在这些共识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实践教育学的若干基本特征。

      有人说赫尔巴特是教育学的鼻祖,[1]又有人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是实践教育学。[2]可见实践教育学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200多年前了。而中国长期形成的“教育学”,虽以建立“理论(科学)教育学”为目标,然其理论陈述的实际情况则属于“实践教育学”,因为这种教育学包含着许多价值判断的内容或经验成分,既说教育“是什么”,又言教育“应当怎样”,因而它们不是彻底的理论教育学,至少是名实不符。追究起来,科学主义情结之严重以及两种教育学的标准与规则之不分,当是根本原因。

      理论教育学与实践教育学性质不同,任务有别。因此,中国教育学者应当深谙于此,从不同的方向去建设自己的教育学。多年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熊川武博士一直在教育学领域孜孜求索,在将理论教育学与实践教育学分庭解读的前提下,认真从事着实践教育学的建设工作。在近年来出版的《反思性教学》、《实践教育学》、《理解教育论》[3] 等著作中,渐渐向人们展示了特色鲜明的实践教育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实践教育学”作为一个概念是不同于《实践教育学》这本书的)。应当说,这种实践教育学在《反思性教学》中初露端倪,在《实践教育学》中基本完形,在《理解教育论》中得到了发扬光大。它是以反思、理解、感情、智慧、心理等核心概念构筑起来的一个宏大叙事。下文试解读上述三个文本中所体现的实践教育学的主要内容。

      实践教育学探讨的根本问题是教师“如何发展”与“如何教”的问题。由根本问题衍生出了一系列下位性问题,诸如有效教学的问题、有效学习的问题、增进理解消除误解的问题、反思性教学的问题等。这些问题也就构成了实践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具体说来:

      首先,研究教师(包括师范生)如何发展的问题。包括怎样理解和掌握“教育应当”、形成教育实践能力以及怎样提升自己的教育经验、创造教育智慧的问题。这里,“教育应当”即应当怎样进行教育,指的是有关教育的价值规范;“教育实践能力”包括常规性实践能力,如了解学生的能力、掌握信息的能力、备课的能力、上课的能力、课外指导的能力等以及创造性教育实践能力,如发现教育问题的能力、改革旧的教学模式的能力、指导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等;“教育经验”指教师从实践中而不是书本上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教育智慧”即合理认识与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才智,有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之分。

      其次,研究教师怎样有效教学的问题。“教师怎样有效教学”的问题是教师实践能力的关键,是解决教育问题的主要钥匙,它涉及到课内外的行动与行为的方式和条件,与“学生怎样有效学习”密切相关。后者即学生怎样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形成有效学习的能力。所谓有效学习的能力指善于自己确定学习主题,调控学习方式与进程,检测学习效果的能力以及一般的学习能力,如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其三,研究理解教育问题,即教师如何按照理解理论的要求进行教育的问题。所谓理解教育,实际上主要是以“科学理解论”去解读自然文本,以“人文理解论”去解读人文文本,以“实践理解论”去解读人际文本。当然,理解教育不仅依托理解理论,而且也从生活世界中吸取实践智慧,辩证地对待生活世界中的正负影响。实践教育学就是要研究如何把这种理解落实到教育工作中去,对教育主体(师生)、教育客体(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手段以及其他的教育资源加以分化理解,然后开发策略,建构模型,加强激励,培育智慧。

      其四,研究反思性教学的问题,即教师如何通过反思教学主体、教学目的和教学工具等教育实践诸方面进而加强教育实践合理性的问题。所谓合理性,就是既要合乎目的,又要合乎规律。

      应该说,实践教育学着力研究的上述诸问题是密切关联的。因为反思是手段,有效是目的。而理解既是手段又是目的:理解往往需要借助反思才能达成,这使理解成为了目的,不过理解了才能有效,有效了才有益于理解。可见,反思、理解、有效之间关系错综复杂,把它们独立出来做相对独立的研究,是实践教育学的一个探索策略。

      我们认为,上述诸问题是实践教育学抓住的核心问题。对于核心问题的探讨,使实践教育学形成了自己的主要内容。不过,在实践教育学的逻辑体系的展开过程中,上述诸问题是镶嵌在诸如教育目的、教育主体、教育资源、教育功能、教育过程、教育激励、教育评价、教育智慧、教育研究等主题之中加以探讨的。于是实践教育学的探索有了自己的学科边界以及具体主题。通过诸多主题的逐步演绎,实践教育学建构起了自己的体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