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69.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804(2006)02-0186-03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这一伟大时刻,回顾与研究抗战时期抗日根据地的抗战教育的特点,并总结其丰富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继承我国教育的优秀传统及推进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抗战教育的特点 根据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政策及其要求,根据地的教育与当时的政权建设、军事建设、文化建设以及对广大群众进行抗日救国的动员与组织工作是相结合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在教育目的上,为抗战胜利而培养坚强的抗日战士 1938年11月,毛泽东同志在《论新阶段》中明确地指出:“伟大的抗战必须有伟大抗战教育运动与之相配合…使教育为长期抗战服务”。从“一切为着前线,一切为着打倒日本侵略者和解放中国人民”这一总方针以及当时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的任务来看,要求抗战教育着重以民族精神教育干部和广大人民,对他们进行军事训练,把他们培养成为坚强的抗日战士。对抗日战士的基本要求是:在抗日时期这个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具有“抗日救国”的民族觉悟与牺牲精神;具有抗日的知识与技能,特别是要懂得如何进行游击战;积极参加抗日根据地的生产建设。这样的抗日战士,正如1937年10月23日毛泽东同志为陕北公学与干部学校开学纪念题词中所提出的:“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定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在战争环境中各抗日根据地都不允许教条主义地搬用正规学校的办法,而更多的是通过短期训练的形式,来培养大批的抗日战士,为长期战争服务。 2 在教育对象上,以干部教育为重点,同时注意发展群众教育 大力抓军政干部的教育,这是抗战教育的一大特点。1939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给抗大工作的指示中明确地提出:“增强抗战的办法许多,然而其中最好最有效的办法是办学校培养抗日干部。”1941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机定》,根据这个《决定》的要求,抗日根据地的教育就使干部教育居于第一位。从当时创设与扩大各种干部学校来看,延安地区的干部学校在短时间内获得发展并取得丰硕成果。该地区有以培养军政干部为目的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军和陕北公学;有以培养抗战建国的妇女干部为目的的中国女子大学;有以培养抗战艺术干部为目的鲁迅艺术文学院;此外还有华北联合大学等等。其中,经抗大培养出来的干部和进步青年就共有近二十万人。 而培养干部的目的,是通过他们去引导、教育和发动人民大众起来从事现实的社会改革直至军事斗争,所以,群众教育与干部教育相辅相成。毛泽东同志明确地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所以,抗战教育的任务是,要把动员与织织广大群众参加抗日战线与开展群众教育结合起来。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府通过组织识字组、冬学、青年夜校、民校、夜校等形式发展群众教育,使广大群众在“识字明理”、提高民族觉悟的基础上奋起抗日。在反侵略战争中,广人群众对抗日救国作出了巨大贡献,显示出以民族精神教育广大群众而产生的巨大力量。 3 在教育内容上,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辅以无私精神的培养 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挽救祖国的危亡,抗击日寇的入侵,保卫祖国,就必须对广大干部、群众、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要“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这是抗战教育又一鲜明的特点。当时实施爱国主义有三个主要方面: 其一是对广大干部、群众、青年学生进行“抗日救国”目的的教育。毛泽东同志明确地指出,抗日战争的目的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只有通过各种方法对广大人民进行抗日救国目的的教育,才能提高他们的民族觉悟,激发他们的抗战热情,使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信念普及到全民族,使广大人民行动起来,打败日寇。 其二是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来看,主要是揭露日寇侵华的暴行来教育群众,同时用抗日战线上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与崇高的品德来教育人民,激励他们英勇杀敌。 其三是从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来看,强调在抗日的战火中锻炼青年一代。强调青年要投身到抗日的战斗中去,通过艰苦的磨炼,使自己在战斗中成长。 4 在教育手段上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革命要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基础,支持革命斗争,生产劳动是必不可少的。另外,抗战教育的方向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需要打破旧式教育劳力、劳心的对立,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因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根据地教育的一个基本指导原则和重要特色,它主要表现为: 其一、培养劳动观念。根据地学校注重对学生进行劳动光荣的教育,使其明确劳动具有崇高的目的和伟大的意义。这种教育从土地革命时期就已经开始,并一直延续到抗战以后。通过这样的教育,使学生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其二、传授生产知识。根据地学校将生产知识的传授列入教育计划,作为基本课程之一。除了通过自然常识和技术课广泛而又有针对性地传授生产和科技知识外,还在国语课中穿插介绍理化、生物等生产劳动的知识,并且主张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劳动实践中加深认识自然界和生产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