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丛能在异国开花的玫瑰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当代中国的传播与生长

作 者:

作者简介:
朱小蔓,张男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88   朱小蔓(1947— ),女,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张男星(1967— ),女,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博士。

原文出处: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内容提要:

本文梳理出改革开放以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的三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20世纪90年代中末期;21世纪初期。它们各自呈现的传播热度既与中国教育改革的实践相连,也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特点有关,并从三方面分析了苏氏教育思想在中国继续生长的可能,进而提出需要在四个方面创新性地运用苏氏教育思想。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6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468(2006)02-0110-16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经验有如盛开的玫瑰。我们要把一丛玫瑰从别的花园移植到自己的园地里来,……首先要考察并改善自己这块地的土质,……要连土一起移,不要伤根。”[1] 而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包括经验)在当代中国的传播与生长正犹如一丛移植并盛开的玫瑰,适合我们这一块土地,而且我们认为,它仍然适合我们这一块土地今天的时代大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在53岁的短暂生命中,从17岁开始就没有脱离过教育实践。他把一所农村中学帕夫雷什变成了教育圣地麦加,他创建了完整系统的实践型教育学,把艰深的教育研究变成了亲历快乐、享受人生的诠释。当中国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时,这位“完全展现了自己天才又没有因为伪造个人经历而玷污了天才的人”以及他的教育思想,便被迅速介绍到了中国,并在中国掀起一次又一次的学习和研究热潮,很大程度地影响了中国的教育实践和理论发展。这丛玫瑰能在异国开花并非偶然,它既源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深邃与平实,又源于这种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和教育追求在许多方面的不谋而合。

      本文拟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当代中国的传播进行事实梳理与分析,进而探索这一思想的生命力以及我们从中可以获得的诸多启示。

      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当代中国的传播

      从初步的文献检索来看,这些不同时期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究的热情都与其时的中国教育状况及发展要求紧密联系着。

      (一)传播的事实

      有关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传播的事实,我们从三个方面梳理:一是翻译、评介、研究苏霍姆林斯基作品和思想的书籍与论文数量及其在时间上的分布情况。二是实践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教育实验、教育模式等教育改革情况。三是从事有关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传播的研究者,包括译者、评介者、研究者、实践者的情况。

      1.翻译、评介、研究苏霍姆林斯基作品或思想的书籍与论文情况

      表1突出反映的是中国学者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理论关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1980~1985年的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中国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研究热情达到一个高潮,无论是出版的相关译著还是直接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论文数量都比较多。从1994至1999年,中国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研究再度回升,主要表现为论文研究的形式,出版书籍的数目大幅度减少,这一方面跟原著来源有关,而更与这一时期中国学习和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方向转换有关,即较多地转向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进行教育实践的尝试。及至2000~2004年,中国又一次大量出版、再版或重印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及研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著作,其中十分突出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苏霍姆林斯基选集》(5卷本),荣获中国第五届图书一等奖提名。与此同时,许多相关的研究论文又纷纷出现。

      表1 1979~2004年翻译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书及研究论文数量和分布

      时间(年)著书出版(本或卷)论文发表(篇)

       1979 0 2

       1980 0 15

       1981 7 24

       1982 2 34

       1983 7 19

       1984 11 12

       1985 3 19

       1986 5 4

       1987 2 7

       1988 2 5

       1989 1 3

       1990 1 2

       1991 4 0

       1992 5 2

       1993 1 1

       1994 1 6

       1995 0 5

       1996 0 5

       1997 0 10

       1998 2 7

       1999 1 14

       2000 1 18

       2001

      7(含教育科学出版社的5卷本)

      18

       2002 2 12

       2003 3 10

       2004 1 5

      注:1.制表依据。著书出版数目通过北京国家图书馆索数系统检索整理;1979~1993年的论文发表数目通过网址http://trs.ssreader.com/search/Magazine? Pages=11&sw=苏霍姆林斯基&seltype1=0&seltype2=0检索整理;1994~2004年的论文发表数目通过中国中文期刊网检索整理。2.论文统计标准。论文的采集只指向直接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论文,即在论文标题中明确出现“苏霍姆林斯基”字样的论文,而不包括大量或多或少涉及到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文章。3.著书出版数目中有重印和不同出版社重复出版以及一些以评介为主的著述,包括外国教育家介绍。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以之观察不同时间人们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关注程度的统计目的。

      2.教育实践研究的情况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当代教育发展历史中“模式”研究起始和蓬勃生长的时期,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来,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更是如火如荼。可以说,尽管这一时期出现的许多教育模式并没有十分明确地标示自己是在践行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但从其所遵循的教育理念以及所追求的教育理想上,都能看到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影子。自然,从研究的角度,我们不能将所有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相似或能找到关联的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都归结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实践研究,但至少从中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广泛影响。同时,以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的指导思想、课题研究组织者的指导思想中是否明确表示实践、引证或接受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为标准,我们检索、搜集、整理出一些学校,它们的教育改革理应视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实践研究,见表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