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世界视野下的教学论研究范式的变革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定仁,纪德奎,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李定仁(1935—),男,湖北武汉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研究;   纪德奎(1971—),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齐齐哈尔大学教育与传媒学院讲师,从事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研究。

原文出处:
高等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从统合到隔离、再到结合是教学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学论的产生及其科学化历程,是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逐步隔离的过程。理论教学论的出现和存在,导致教学世界里生活化的缺损和人性的遗失,加速了教学世界远离生活世界。教学论研究范式的变革,即文本式向田野式的转换,促使理论教学论向实践教学论转向,进而重新焕发教学论指导教学世界的生命力,是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高度结合的必然选择。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6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6)04-0062-06

      当前,教学世界出现了与生活世界相隔离的现象,表明教学世界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中也折射出教学论研究中的不足。那么,如何认识和把握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如何看待教学论的发展历程?如何进行教学论研究以促进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结合?这是当前教学论研究亟待解决且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从统合到隔离再到结合,是教学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世界伴随着人类生活世界的出现而产生,其存在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与人类生活世界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的情况相适应,教学世界也遵循着一条由自在到自为,由无序到有序,由简单到复杂的历史法则。教学世界的存在和发展,受生活世界发展条件的限制,并因生活世界的发展而发展,因生活世界的进步而进步,经历着一条与生活世界从统合到隔离、再到高度结合的否定之否定的历史客观道路。

      追溯教学世界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这一点。在阶级还没有产生的社会即原始社会里,广义上的教学即已产生,也就是说,自从有了人类生活世界,就有了广义的教学世界。但那时候教学世界完全寓于生活世界之中,与日常生活、生产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教学世界,“传授和学习一定的生活经验,包括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习俗,亦即最初的知识和思想;也包括成人彼此之间以及老一辈人和新生一代之间的传授和学习,这是一切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绝对的和必要的条件之一”[1]。所谓的教学也只是一些口耳相传的简单形式,既无专业和专职教师,也无文字的教材和教学场所,只是自发、分散和随机的,是处于一种不知而行的自在状态。教学活动完全融入生活世界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还没有出现,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是一种原始的统合状态。

      随着人类生活世界的进步,文字的出现和知识、经验的逐渐积累,加之自然经济生产力不断发展,人们对教学的认识能力和把握能力不断加强,于是不满足于自发的、偶然的、随机的教学活动,开始把教学活动从人类生活世界中离析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活动。尤其是学校的产生,出现了专职的教师、专门的教学场所,标志着教学的专门化开始形成,使教学这一活动从自发到自觉,从分散到集中,从低层次进入到一个高层次,从对人的无计划的随机的影响到有目的的培养和造就。至此,教学世界从生活世界中脱胎而出,以其特有的体系和机制开始运行。到了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普及学校教育的实施,加之班级授课制的诞生和学校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教学世界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尤其到了现代,现代科学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为教学世界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也促使教学世界实现科学化、现代化,即教学目标、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仅如此,科学知识、科技成果也引入到教学世界中来,并且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样,教学世界具有了一套科学和完整的运行机制和方法价值体系,逐渐形成一个系统化、结构化、科层化的世界,完成了从“知识就是力量”到科学就是最有价值的知识的过渡。教学世界也从单一、分割、孤立和封闭逐渐发展成为系统、整体、开放和进化。然而,“已经达到的良好的目的,容易变成更美好的目的的敌人。”[2] 源于生活世界的教学世界,在借助理性和科学,成功地强化自身、迈向现代化的同时,却不知不觉地付出了与生活世界相隔离的代价,即教学世界中的人文意蕴和精神价值被遮蔽,生活的丰富性和人的创造性被抽象和蒸发掉,教学世界变成了数字、文字和符号的单调世界。

      教学世界是人为的和为人的世界,是现实中的人的世界。从整个人类文明史来看,人的形态发展大致经历了与自然、社会自在同一的人格依赖阶段,过程自觉行为自控的人格自主阶段,自我觉醒发展自觉的人格自为阶段和在某些方面经历着或显示出或正在追求的物我合一超越创造人格自由阶段。[3] 相应地,以人为主的教学世界在经历了与生活世界的统合阶段、隔离阶段后,也必然追求与源于其中的生活世界某些方面的“物我合一”,即与生活世界高度结合。虽然生活世界是人生存其中的世界,是先于一切理论研究的世界,但对其的研究一般认为是从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概念之后才正式开始的。继胡塞尔之后,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哈贝马斯都相继对生活世界进行了诠释。但他们所指的“生活世界”更多的是哲学意义上的抽象了的世界。而且,后继研究者们又围绕着“生活世界”的概念绕圈圈,把对生活世界的关注转变为对生活世界概念的关注,以致在其中无法找到与现实教学世界的结合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实践、生活的观点对生活世界进行了诠释[4]:第一,生活世界是指现实人的生活。生活世界的实质是人的生活,就是生活中的人本身。这就不同于传统哲学遵循着实体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对人的抽象化、实体化的理解。第二,实践活动是生活世界的现实基础。马克思哲学之外的其他生活世界理论,都不同程度地把实践活动排除在生活世界之外,这就使得他们的生活世界失去了应有的现实性。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生活世界才是教学世界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和背景,是教学世界进步的源泉和动力。教学世界只有与现实的生活世界高度结合,现实生活世界中人的生活性和实践性才能转化为教学世界中的人性和创造性,才能张扬和体现那些已经遗失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教学世界才能多一些生活情趣。教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结合,还意味着二者要保持一定的张力,教学世界通过加强和提升实践的水平,创造人文精神生长的土壤和空间,以此来改变和避免科技理性主宰和奴役的局面。所以说,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结合就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理性与人性的“天人合一”,是教学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教学论的产生及其科学化历程,是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逐步隔离的过程

      存在决定意识,即先有存在后有意识,同时,意识又反映和影响存在。教学论的产生与发展并不是与教学世界的产生与发展完全同步的,但是教学论的产生却使教学世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如果说学校的出现是教学世界发生的第一次质的飞跃的话,那么教学论的产生是教学世界发生的第二次质的飞跃。学校的出现,使教学世界确定了教学组织形式,使教学有组织的在相对的时空范围内进行。教学论的出现则使教学世界逐步得到了合理和科学的规范,教学论研究的深化又为教学世界的向前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部动力。然而,随着教学论科学化取向的发展和理论教学论的出现与存在,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逐步隔离是不可避免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