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

———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改革

作 者:

作者简介:
蔡克勇,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教授

原文出处:
高等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发展到内涵更加丰富的历史进程。在人类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世纪之交,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又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其内涵更加丰富,发展的含义更为宽泛。要实现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树立高品质、多规格、小批量的质量观,尊重个性、多种形式、各展所长的教育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使之形成具备多样性的“核心特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11 期

字号:

      一、关于理念和教育理念

      什么是理念?它的内涵有两个特征。

      《辞海》的解释是:理念是旧哲学名词,柏拉图哲学中的“观念”通常译为理念,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哲学中的观念指理性领域内的概念,有时也译作理念。例如,贝克莱认为外界事物乃是观念的组合,在柏拉图的哲学中,观念指永恒不变而为现实世界之根源的独立的、非物质的实体,这里用的“观念”,多译为“理念”。又如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观念亦称“纯粹理性的概念”,指从知性产生而超越经验可能性之概念(“上帝”、“自由”、“灵魂不朽”),亦多译为“理念”。《新现代汉语词典》把“理念”注释为“观念”,《汉语大词典》则把“理念”直解为“理性概念”。从这里,我们可否这样来理解:只有那些带有理性认识的观念(而不是一般描述性的观念),才称为“理念”,这是它生来就有的一个特征。

      从语言学发展的历史看,许多概念的内涵都发生了变化。在今天,“理念”这个词已从哲学家的书斋走进现实社会的许多领域,在传媒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显然,它的内涵已不同于旧哲学中的“理念”了。例如,在企业中出现的“企业理念”:“康佳”集团的“康佳人生、佳品纷呈”;“美的”集团的“开放、和谐、创意、追求完美”;“海尔”集团的“领先世界”;“长虹”集团的“产业报国、振兴民族工业”,等等。有人还将“企业理念”界定为:“是指企业根据传统和现代的文化要求,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形成的行为准则、文化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整体氛围。”[1] 卫生领域也有人发表文章,论述“健康新理念:没病不算强”[2]。另外, 还有“新政治理念”,等等。

      关于教育理念,也有许多说法。诸如:“坚守‘人必须获得自由、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3]。“新的人才理念,是指适应21 世纪社会发展的,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全球性竞争与合作,并珍重国格、胸怀大志,能够适应、积极推进、甚至引导社会发展的大学生。”[4]“自学考试教育理念”“是以个人自学、 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使广大自考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5]从这里, 我们可否这样来理解:理念是带有指向性特征的,即指出事物发展的趋势,这是它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特征。

      综上所述,理念是指人们通过实践逐步形成的对事物发展的指向性的理性认识,它形成之后又会影响人们的实践,推动事物的发展。教育理念是人们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教育发展的指向性的理性认识。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可包括三个层面:教育是什么?教育有什么作用?教育怎样发挥作用?人们通过教育实践形成并不断深化对这些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并用于指导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实践,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过程。

      二、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产生和发展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包括两个含义:一是以学生的个性为本,学校教育不应像花匠摆弄盆景那样,按自己的意愿去剪裁学生;二是以全面发展为本,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不应让学生像野花那样“自然成长”。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发展到内涵更加丰富的历史进程。

      从14世纪意大利北部出现工场手工业,到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300年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与发展时期, 史称“文艺复兴”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了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在科学上发生了摆脱神学束缚的革命大变革,其旗手是哥白尼。文学艺术上出现了空前的大繁荣,其代表是达·芬奇。教育领域也产生了以反封建、反神权、尊重教育对象为主要特征的人文主义教育大变革,其集大成者是夸美纽斯。

      中世纪的经院主义教育,把教育对象看作赎罪的羔羊,尽量压制、摧残他们的身心,还美其名曰是为了使他们“来世进入天堂”。教育成为压制学生,防止学生独立发展的重要工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人盲目信仰宗教并绝对服从神权和王权,把人培养成神权和王权的附庸,剥夺了人的尊严。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反对封建,反对神权,十分崇尚个人,重视人的作用,重视通过教育来培养资产阶级的一代新人。崇尚个人,以人为中心,是这个时期欧洲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反对神权的主要思想武器。在这种人文主义世界观指导下的人文主义教育,指出青少年是正在成长和发展着的新人,要尊重他们。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启发教育对象的智慧,培养他们的才能,增长他们的知识,发展他们的勇敢进取精神。被后人称为“第一个新式学校教师”的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里诺(1378—1446年)创办的学校取名为“快乐之家”,他把学校设在湖滨,附近有田野和公园,校舍宽敞舒适,阳光充足;他还废除体罚,实行学生自治。夸美纽斯(1592—1670年)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从多方面阐述了他的“泛智论”思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要使任何一个人的德行和才智都得到发展。到了20世纪初,杜威针对传统教育的“三中心论”(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弊端,提出“儿童中心”论,认为教育应该“依照儿童长进的程序,使他能逐渐发展他的本能,直到他能自己教育自己为止”。20世纪中叶,原苏联的凯洛夫在他的《教育学》中,提出“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主张对学生进行智育、综合技术教育、德育、体育、美育(后来又加上劳动教育)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凯洛夫之后的赞可夫更加丰富了学生“发展”的内涵,指出:“一般发展不仅是指智力发展,而且包括情绪、意志品质、性格、集体主义的个性特征的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