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学科还是领域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洪才,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王洪才(1966—),男,河北永年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教育学博士。

原文出处: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在教育学史上,人们为了使教育学变成一门标准科学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无论是采用实证化路线还是定量化方法,或是采取价值中立态度都没有取得明显的成功。我国教育学者曾制定了“三独立”标准,但这些标准也被实践所否证了。在多学科方法渗透到教育领域的过程中,教育学产生了一种变为多学科的“殖民地”的危机感。经过反思后教育学认识到,多学科加入正是其发展的优势所在。于是教育学开始从“殖民地”向“帝国”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教育学需要努力突破传统的学科局限,变成一个多学科交流的领域,从而成为一门汇纳百川的智慧学问。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6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06)01—0072—07

      一、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需要一些特定的条件

      关于教育学属于“学科”还是“领域”之争在国内外早已有之①,但人们对此问题还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一致的结论来。原因似乎很简单,人们在有意地回避这个难堪的问题,因为这关乎教育学的科学地位,一旦教育学被宣布为“非学科”的,那教育学如何在大学讲坛出现?教育学的尊严又到哪里去呢?② 因为在学界似乎有种不成文的规定:只有学科的才能够称为科学的,不能成为学科,就不能以科学的地位视之。在唯科学的时代,任何一门学问都希望自己是科学的,不希望被别的学科小瞧;因此都必然争自己的学科地位。

      而什么是学科呢?③ 人们对学科也有一个不成文规定,那就是该门学问必须非常地专门化,也即如果不经过专门的训练就休想进入这个行当,也就别企图对这个行业指手画脚。这意味着,这个学科有自己一套比较独立的语言系统和专门的技术④,对这套语言系统的掌握需要相当的时日,而且如果没有师傅的引导就难以窥见其中的奥妙,其学问也难以臻于上层。通常,这套语言系统与一定的专门技术相伴随,它总结了实践中的一些要领和心法,所以非经过实践摸索和名师的指点就无法产生深刻感悟,也无法领略其旨趣,自然对这门技术的掌握限于一知半解或处于一种似是而非的状态。这一点也决定了一门学问的产生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而非凭空杜撰的,或是一种玄思的产物。

      正是这套语言与技术使门内人与门外人隔开,使门外人对这门学问具有一种玄妙之感,感到它的博大精深和深不可测,从而也产生了一种要从门外汉变为内行人的欲望和冲动。这种将外行人挡在门外的事实,就使这门学问保持了较高的社会声誉,并能够使它维持较高的社会地位。

      当然一门学科的学术地位与社会地位是紧密联系的。但这不等于说学术地位高就必然决定了社会地位高。根据日常经验,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联系更为密切一些,换言之,如果没有较好的经济地位作为支撑,他的社会地位就无法真正变得高起来。而经济地位的高低几乎与大众的认可程度成正比,即大众越是欣赏的其经济地位就越高,反之亦然。大众的欣赏可以说是一种市场机制,即其产品能够符合大众需要,并且定价要符合大众的承受水平,那么这种产品就会行销市场,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或经济利益。如果一门学问太深奥,大众无法领略其旨趣,而且也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那么大众便会对这种学问敬而远之,这种学问便会在人们有意和无意中被冷落了,甚至成为绝学。因此,适应社会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适应产业需求,就是适应市场需求,也就是在适应大众的需求。而大众的需求往往是一种公共产品,一种日常产品,而不是一种冷僻的、个性的产品。因此,社会地位的取得需要进入生活世界进行评价,运用纯粹科学世界的规则进行评价是不适应的。[1]

      这样就出现学术地位与社会地位背离的情况。一门学科如果不能进入日常生活世界,它如果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就需要一些特别的支持或保护,这种保护就不是市场所能够提供的,必须由特殊需要者来提供,如独立的基金会或政府。我们知道,政府对学问有一些特殊兴趣,因为政府并不只对日常生活世界关心,还关心国民的总体精神状态、国家的总体竞争力和社会的稳定状况等,这就使他们乐意为一些暂时还看不见效益的学问付费,因为这些学问从长远看是不可或缺的。还有一些具有特殊旨趣的基金会,他们往往有一种超越的目标,即不是为了追求一些个别的世俗的利益,而是为了追求一种普遍的利益,所以他们会为一些暂时还不能为大众所认同的学问付费。如果不能得到这两方面的资助,一门不能被大众认同的学问要维持生计就非常困难了,其发展前景也就无法预料了。

      所以,在论述一门学问成为学科时除了需要论证它具有自己的专门的语言系统外,还必须有专门的技术,而且这种专门的技术有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从而能够产生社会需求,获得社会的资助。如果没有这些必要的条件,它就不可能向前发展,就不可能越来越专门化,人们也就不可能对它产生越来越大的兴趣。观乎医学、法律学发展都遵循这些规律,教育学发展能否遵循这些规律呢?

      二、教育学科学化的基本历程

      教育学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追求自己独立的学科地位。⑤ 它走的是一条科学化的道路,也即要使自己的知识系统能够经得住实证技术的考量。当时的教育学开始使自己有意识地疏远哲学学科,因为哲学学科已经被认为是形而上学,不能被验证,因此不能再被列入科学之列。当心理学开始采用实验技术的时候,教育学开始把心理学作为自己的救命稻草,试图使自己完全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这种努力曾获得了一定的成功。

      但这种努力无法获得全功,因为心理学所处理的对象不可能完全是教育学所处理的对象。从研究对象看,教育学与心理学只是一种交叉关系,而不是一种包容关系,或者说只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完全地包容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后,教育学才能完全地依靠心理学,正如过去教育学依赖哲学一样,因为哲学是对宇宙、人类所有问题的总体回答,自然就包含了教育,那么教育以哲学为基础就无什么不当。心理学能够做到这一步吗?显然这是一个疑问。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无法完全覆盖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的。如果将教育活动仅仅限于教学过程,或许还有一定的可能性,因为教学过程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心理活动,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互动。但这还远远不够。教学活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中介物就是知识,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教学的目标,而心理学对知识活动的参与是有限的,因为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的心理学是无法澄清人的大脑思维过程的,这就存在一个悬念:如果教育学依靠心理学做基础,这个基础牢固不牢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