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381(2008)03-0061-04 一、探索“权力与才智结合”的一生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古希腊伟大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公元前427年,柏拉图出生于雅典一个名门望族家庭。柏拉图原名为亚里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因其身材高大、前额宽广、仪表堂堂,他的体育老师给他起了个绰号为“柏拉图”(在希腊语中,Platus一词是“平坦、宽阔”的意思)。柏拉图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早年喜爱文学,写过诗歌和悲剧,并且和当时的其他贵族子弟一样热衷于政治。20岁左右,柏拉图拜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为师,深受其思想的影响。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统治雅典的民主派处死后,柏拉图被迫流亡国外,先后到过北非的希腊殖民地昔勒尼(当时是希腊世界著名的数学哲学活动中心)、埃及、南意大利、西西里岛等地。在广泛的游历中,柏拉图不仅了解了多种文化和学术成果,而且接触到各国的政体。在长期的思考中,柏拉图逐渐形成了一种重要的政治思想。他指出:“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任务,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二为一;……否则的话,对国家甚至对全人类都将祸害无穷,永无宁日。”[1] 为使自己的思想主张成为现实,柏拉图曾三赴西西里,力图把西西里的统治者“教育”成为贤明的君主,但均遭失败。此后,柏拉图回到雅典,并于公元前387年在雅典城外为纪念希腊英雄阿卡德穆而建造的花园附近创立了学园(或称“阿卡德米”,Academy)。学园以培养具有高深学问、德才兼备的未来政治家为宗旨。柏拉图在此讲授数学、天文学和声学、植物学、哲学等课程。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Academy)因此而得名。
柏拉图学园遗址 柏拉图才思敏捷,涉猎广泛,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苏格拉底的申辩》、《理想国》、《巴曼尼德篇》、《会饮篇》、《斐多篇》、《斐得若篇》、《美诺篇》、《普罗泰哥拉篇》、《高尔吉亚篇》、《政治家篇》、《法律篇》等。 二、理想国家中的教育 《理想国》全书共10卷,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关于正义问题的讨论;关于理想国家的构思和设想;关于国民及执政者的培养教育问题。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考察了当时希腊人所知的各种政体,进而提出了关于理想国家的主张。他认为,一个理想国家应当由生产者(农民和工商业者)、卫国者(军人)和护国者(统治者)构成。这三个等级具有不同的美德,在国家生活中发挥不同的功能。只有当社会不同等级均能各守本分、各司其职,才能形成使全体国民都能获得幸福的“正义”的国家。柏拉图特别强调,理想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应该是哲学家,或使哲学家成为国王(即“哲学王”)。只有这样,才能使政治权利和聪明才智结合起来,从而使正义得到发扬光大。在柏拉图看来,国家的基础在个人,个人的基础在心灵(灵魂),因此,国家以心灵为基础,内心的状况乃是国家的超政治基础。政治方面的改善必求之于超政治的基础。所以,理想国的实现,不仅是通过教育培养哲学王当政,更主要是依赖教育培养完善的灵魂,使统治者认识理念,认识绝对价值,发展其灵魂中的理性部分[2]。 (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灵魂转向 柏拉图认为,一切个别的、具体的事物,都是瞬息万变的,因而是不完善的、相对的、乃至虚幻的。但世界上还存在某种一成不变永恒存在的东西,那就是“理念”。理念是作为具体事物的本质而存在的,它是永恒的、真实的、完美的。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中最高的形式是“善”。他用太阳来比喻“善”理念在整个理念世界中的最高地位(即“日喻”)。太阳提供了光,使我们得以看清物质对象,善也提供了“光”,使灵魂得以悟解理智的形式。在柏拉图看来,这个善乃是整个可知世界之所以可知、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和根源,并且间接地成为可见世界之所以可见、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和根源。人的灵魂要从可见世界转入可知世界,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就必须学习和掌握“善”理念。同样,执政者学习的最高目标也是认识这个最高的善理念。 在“日喻”中,柏拉图将统一的世界划分为二: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现实的太阳统治着可见世界,理念的善统治着可知世界。灵魂由可见世界转入可知世界要经历一个艰难的思想攀登的过程,这同时也就是从心灵的最低等级上升到最高等级。这个认识过程或心灵转向过程由低到高可分为四个阶段(或等级)。第四等级:是对可见世界“影象”的认识,所谓影象,就是指一切实际存在的、具体的、可感事物的阴影或摹本之类的东西。在对可见世界“影象”的认识时,灵魂处于“想象”的状态。这是最低一级的认识(知识)。离理念的真实还有三层。所以它存在的真实性最低,认识的清晰性最低,自然的,价值等级也最低。柏拉图把包括《荷马史诗》在内的文艺作品都放在灵魂的这一等级中。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主张把这类诗歌逐出国境。第三等级:感官面对实际的东西,即我们周围的事物以及一切自然和人造物。这时,他的灵魂状态从想象状态转向“信念”状态。按照柏拉图的理解,这个阶段的认识对象——那些具体的实物(例如,人、牛、花、桌椅等),都还是人、牛、花、桌椅等理念的不完善的摹本。柏拉图把第四等级和第三等级这两个阶段中对可见世界的认识,合称为“意见”。第二等级:认识开始升级,进入可知世界。认知的对象是数学以及类似数学对象的东西。灵魂处于“理智”的状态。第一等级:如上所述,柏拉图认为,受教育者经过从想象、信念到理智的漫长灵魂转向过程,已经部分地进入了理念世界。当灵魂上升到最高的以纯理念(也就是最高的善的理念)为对象的“理性”状态时,就最终实现灵魂的转向,培养“哲学王”的教育过程才算最终结束。柏拉图把这两个阶段里,对可知世界的认识可合称为“知识”。灵魂从想象、信念、理智直到理性的上升过程,既是一个认识不断上升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受教育者灵魂转向的教育过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