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教育系统内出现的某些不和谐声音,教育公平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教育是一项事关国家前途与命运的大事,而教育公平直接关系着教育领域的公平与正义,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一、教育公平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意义 教育公平指的是公民能够自由平等分享当时当地公共资源的状态[1]。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个分支,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拓展。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权利平等。它受到诸如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历史文化传统、国家政策、社会阶层状况和人口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由于教育属于国家的公共事业体系,因此,它具有很强的公共性。从这一理念出发,国家就要对全体公民及其利益负责。国家教育政策的出发点就是维护全体公民的教育利益。另一方面,教育公平是相对的公平,不是绝对的。在现实社会中,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教育公平只能是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教育平等。 戴维·伊斯顿认为:任何政策与法律在本质上都是对社会利益进行权威的分配[2]。按照他的说法,我们可以把教育公平理解为对教育利益的公平分配。教育利益是一种特殊的利益,与其他利益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不同于金钱、权力、物质、地位等利益的分配。相反它表现为个人生存发展权利、培养机会、发展机会的获得。虽然不能马上表现出来,但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可以说,教育利益是社会成员其他利益实现的前提。 教育公平是社会成员分享教育资源的一种状态,隶属于社会公平。从教育中可以窥视到社会公平的状况,以及社会的发展程度。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社会公平的基石。从长远来看,一切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均来自于教育不公平。现在,我们正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谓和谐社会,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互相协调的状态。按照该标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系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具体来说,就是一种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从和谐社会的含义中,我们看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富裕的社会,也是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而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教育公平,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因此,教育公平对于营造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个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倾向于弹性结构的社会,是一个可以平等自由流动的社会,知识成为资本,可以使人向上流动。因此,教育成了影响个人社会流动和社会地位的关键因素,事关人的一生。在当今的知识经济社会,教育已成为社会分层的重要标准,它往往影响甚至决定一个人的职业收入和地位状况。可见,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教育公平的意义尤其巨大。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育最直接的功能就是促进人的智力、心理和道德的发展。教育公平促使每一位社会成员接受到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教育。社会成员通过受教育提高自身的智力水平,使心理逐步走向成熟,建立起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观。而智力、心理和道德的提升是人走向社会的必备条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教育公平应成为教育政策的出发点,给予弱势人群充分的教育,大大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心理素质和道德意识,使他们能进入主流社会,摆脱边缘地位,实现人的充分发展。这样,社会成员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才有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 (二)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未达到足以给每个社会成员提供同等服务的程度。社会还存在着诸多的不平等。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公平给社会弱势群体成员提供了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他们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改变自身的地位,改善自身的生存状态,减少社会的不平。从而使社会阶层结构的布局从“金字塔”型逐渐向“橄榄球”型过渡,这显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教育不公平是社会一切不公平的基础。在和谐社会的倡导下,教育公平是首要之义。没有教育公平,一切都无从谈起。 二、当前我国教育公平缺失的主要表现 我国的教育事业经过过去几年的跨越式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到现在,我国已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文盲,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毛入学率达到19%,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一些矛盾和问题渐渐浮出了水面,教育公平问题就是其中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教育不公平直接影响到社会成员的职业、收入、地位的不平等。由于城市居民和社会的中上阶层拥有较多的经济、文化、教育资源,从而导致了城乡差距、阶层差距越来越大,两极分化加剧。而这种马太效应将通过代际传递继续延续下去,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平等,埋下了城乡、区域、阶层矛盾的种种隐患,与构建和谐社会背道而驰。中国教育公平缺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障碍。 (一)城乡投入失衡。我国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直接导致了无视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价值取向。国家将教育经费的大头投向了城市教育,而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则少之又少。2002年,全年全社会各项教育投资为5800多亿元,但是占人口总数60%以上的农村却只得到其中的23%[3]。农村义务教育基本上成了农民自己掏钱办的教育,义务教育有名无实。国家的各项政策均优先照顾城市居民的利益,实行的是着眼于城市、立足于精英选拔的教育政策,用户籍制度、人事制度将农村来的学生挡在了“门外”。这种做法给已处于困境中的农村教育带来更多不利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