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屺怀是浙东近代教育体系的奠基人之一,闻名浙江省内外的近代教育家。1901年自发赴日留学,考察日本新学制。1904年学成归国后,一直在宁波、绍兴等地从事教育工作,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教育实践,既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又积淀了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无论是在教育为浙东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方面,还是在地方教育事业自身规律性的探求方面,陈屺怀还提出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见解,试行了不少独特的教学实践。由于各种原因,浙江教育学界尚未对陈屺怀进行专题研究,这与其在浙东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极不相称,因此,认真研究陈屺怀的教育实践,缅怀并归纳他的思想,可以挖掘一些对当今教育事业发展仍然有益的东西,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陈屺怀的生平与教育实践 陈屺怀(1872-1943),名训正,宇无邪,号天婴、玄婴,浙江慈溪西乡官桥人。出身富庶家庭,祖父两代经营茶叶及钱庄典当事业,家道殷实。年少时即聪颖过人,擅长诗文,为甬上“陈氏三文豪”之一,后就读于求实学院(浙江大学前身)人文科。 1895年返乡家居读书,受三叔父陈依仁之托,专门教育后来成为国民政府要人的陈布雷,被陈布雷称为“方正清廉,望重乡邦”。1897年开始,在宁波创办“石关算社”、“剡社”,致力于古天算及近代西方理化生物学研究。1902年,赴上海参与创立“通社”,专门研究数学、诗文及翻译日本和西洋的科学名著。1903年初,在上海创办《宁波白话报》。同年赴日留学,主要攻读政治法律,但对教育、农业尤感兴趣,着重考察了日本国民教育体系。1904年底,学成返乡后,即投身于家乡的教育事业,为宁波地区教育普及与教育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为宁波“堕民”脱籍办学——创办育德农工小学堂 宁波“堕民”起源传说不一。《浙江鄞县通志·文献志》载“四民之外,又有堕民,相传为宋罪俘之遗,故摈之,分置苏松浙省,杂处民间。元人名为怯怜户。明太祖定户籍,扁其门曰丐”。民间则传说,宋代南迁将卒背叛,乘机肆毒,后被剿捕就戳,其余党焦光赞等遂被贬为堕民,散居浙东之宁、绍,境内鄞县、余姚、象山、奉化等地均有。鄞县堕民在乡者,多居寺庙,城区聚居城西盘诘坊(今伴吉巷)、江东大河桥一带,自成一区,不与平民为伍。住房简陋,称为贫民窟。自宋始,历来宁波府统治者视堕民为贱民,贱族,世代只能从事最低下的职业。男性“堕民”只能从事婚丧祭礼时唱戏、乐手、值堂及抬轿、屠户、剃头等杂役,做轿夫、吹鼓手之类的活;女性“堕民”只能着青衣蓝裙,耳不饰环,出门必束腰带,携布包,为人绞面及新娘换妆、梳发、拎篮等低人一等的活;还不准他们与非堕氏民众通婚、不得考取科举、不准捐官任职,子弟虽有才智也不准他们入学就读任何学校。 1904年,陈屺怀争取到实业界朋友卢洪昶的支持,两人首先倡议,偕同省内数十名名绅联名呈报朝廷,请求颁旨开放“堕民”。同年,光绪颁旨准奏,宁绍两地“堕民”遂得解脱。1905年,由卢洪昶出资,陈屺怀任校长,两人联合在西门盘诘坊创建了育德农工第一小学堂,在江东光福庵故址创建了育德农工第二小学堂,专门招收脱籍“堕民”子弟入学。陈屺怀自编教材,“首施以人格教育”。辛亥革命以后,宁波府属各地的“堕民”渐得与常人相同入学,这个学校才停办。“堕民”进入育德小学毕业后,有升入更高学府的,也有为工为商者,还有走上革命道路的。 2、在宁波创建师范教育——创办宁波师范学堂、县立女子师范学校 1905年,与另一热心教育人士张美翔一道向知府喻兆蕃建议,筹设宁波府师范学堂。后被委任为宁波府师范学堂监督(即校长),把月湖书院改建为宁波府师范学堂,并于1907年4月建成开学。1912年,陈屺怀又与钟观光共谋把湖西竹洲已停办的崇正小学(原辨志精舍旧址)改建为旧宁属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这两所男女师范学堂,都开宁波师范教育之先,为浙东乃至整个浙江造就了一批师资队伍。 3、在宁波创建职业教育——创办宁波中等工业学校 陈屺怀在日本留学其间,考察了各地职业学校教育。认为中国欲求制胜之术,非大兴职业教育不可。宁波当时虽为中国重要贸易港口城市,商业发达,但工业并不发达。陈屺怀认为,这是工业技术人才匮乏的缘故。因此,在辛亥革命后,陈屺怀四处奔走,联络地方商绅,得到宁波教育学会的支持,筹集六邑公会公,创办了公立中等工业学校,以江北岸泗州坊之旧益知中学原址改建校舍,并亲任该校校长。学校还附设了实习工厂,并设置艺徒班,以培养贫寒子弟求艺自给,毕业后不愁生计。公产中等工业学校先后设有金工科、土木、汽车道路科,为浙东地区培养了不少工程技术人才。 与此同时,陈屺怀还筹款增设了附属初中文化班,但课程设置有别于其他初中文化班,增设了工业技术科目,为学生毕业直接工作提供了学业基础。1931年学校改为省立,其自筹资金增设的附属初中,改名为私立正始初级中学,校名取其训正作始之意。 4、在宁波普及基础教育——兴办或改建中小学百余所 1905年,陈屺怀应宁波知府喻兆蕃之邀,出任宁波教育会首届副会长,一直就任到1911年。在这六年间,他通过把城乡书院、私塾改建为新式小学或新建小学的途径,为所属(慈溪、鄞县、奉化、宁海、象山、定海)六县兴办或改建小学三百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