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从“技术兴趣”到“解放兴趣”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曙峰,湘南学院讲师,教育硕士。(湖南 郴州 423000)

原文出处:
教师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技术兴趣”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教育的普及,但它同时也形成了对人的精神的严重压抑,使教师成为“操作工人”,使学生成为“加工原料”,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而“解放兴趣”能够最大限度地使人获得自由和解放,使师生都回归其主体地位,从而使教师的生命力量得以激发,主动创造的专业本质得以体现。从“技术兴趣”提升到“解放兴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走向。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6 年 02 期

字号: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专业化”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现在,尽管教师专业化程度比医生和律师等职业稍低,但人们更趋向于认可教师是一种专业化的职业。然而教师专业发展究竟路在何方,教育界的看法比较模糊。明确这一问题,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有利于教育行政决策,最终有利于教育事业的稳步推进。在这里,我们借用哈贝马斯在《认识和人的兴趣》中的几个概念来表述。哈贝马斯认为,人的认识兴趣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等级,即技术兴趣、实践兴趣和解放兴趣。技术兴趣指导人们用工具和技术规范的知识去处理和认识自然,它所涉及的对象领域是“关于事物和事件的现象领域”,它所关心的是对“客观化过程”进行技术处理;实践兴趣是通过“语言”媒介形成的,它涉及的是“关于人及其表现的对象领域”,它所关心的是人与人相互间的“可能的理解”;解放兴趣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力赋予的基本兴趣,这类兴趣使人们通过对人类社会结构的可靠的、批判性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它整合了自主和责任,解放兴趣的核心是自我反思。[1]我国现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仍处于“技术兴趣”阶段,提升到“解放兴趣”阶段是其发展的必然走向。

      一、“技术兴趣”的表现和局限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被人誉称为“世界的工厂”。这一情况很大程度上类似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技术进步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教育成为获取技术的必不可少的途径。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型的技术社会。[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得人心,对技术的空前重视从经济生产领域蔓延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应该在重视技术应用的正面意义的同时,对技术应用有可能给社会与人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持高度警惕。而教育事业作为培养人的事业,有更明显的区别于经济生产领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教育领域的“技术崇拜”虽说不能全盘否定,但其造成的负面影响却有目共睹,多为各家所诟病。

      第一,教学工作的“操作主义”。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在对语文“工具论”的批判中,不少学者认识到了教育中的“技术化”倾向,尤其对语文教学中程式化和机械化的做法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抨击。对于这种批判,有人以为有偏激之处,认为语文无论如何不能没有“语言的听说读写训练”。其实,问题关键不是要不要进行语言训练,而是由于过分强调训练而出现的对“技术化”方法的依赖。潘新和教授说:“老师们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被‘大纲’、‘标准化’、‘教参’、‘统一考试’打磨成同一型号的教学机器。他们的智商大多浪费在辨别什么对于考试‘有用’,如何制造应试机器上面,而对‘无用’的不屑一顾,对‘无用之用’不是大惑不解,就是嗤之以鼻。我听说我的学生自从当了教师后就不看理论著作,不读专业书籍,甚至不看文学作品,对写作毫无兴趣,已不会感到惊讶。因为我看到了太多的在大学期间曾经优秀过的、痴迷于文学和写作的学生,到了中学任教,他们先是被无端坑害、被迫就范,后来‘媳妇熬成婆’,……可是,每每看到我亲自教过的风华正茂的学生,刚走出大学校门不久,就开始学会孜孜不倦地捧阅‘优秀教案’,如获至宝地从语文刊物中搜寻‘模拟试题’,我还是会抑制不住内心的悲哀和痛楚。”[3]这是对“技术操作主义”表现的最好表述,不仅语文教师如此,中小学其他各科教师也相差无几。因为这些现存“课件”、“标准答案”之类便于操作,便于控制,能反复利用,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如此“有用”的东西,让教师们超然物外也勉为其难。

      第二、组织管理的“泰罗主义”。泰罗被称为“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罗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以效率为取向,以控制为中心,把科学等同于效率,把人视为生产工具。[4]在教育“科层体制”的管理中,教师有如车间生产线上固定分工的“技术工人”,只要求能熟练的完成流水线上某个简单机械、千篇一律的动作,生产出合格的零部件就行。他们制订了一整套操作规程,有一整套技术要求,甚至在每一个“车间”里装备了监控设施,使“生产者”的每一个动作都在管理者的严密掌控之下。这样,便于管理,便于统计,便于控制,能够尽可能地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大规模“生产”,整个“生产”过程只见“物”不见“人”,效益和产出最大化原则是他们奉行的宗旨。不少重点学校、名牌学校在这方面更加典型,钟启泉教授说:“越是那些传统的名牌学校,传统势力往往越是雄厚,越是应试教育的堡垒。……学校也不是兵营,不是军队,但是现在好多名牌学校混淆了学校组织与军队组织的区别,他们在电视报纸上做广告时竟然宣称他们是实行全封闭、半军事化管理,……这种所谓的广告语言。‘半军事化’是胡言乱语,是违反当代起码的教育科学常识的,居然炒得火热,实际上这是反教育的、反发展的一种举措,我觉得应当加以反思。”[5]“泰罗主义”还表现为“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只重视量的研究、数据的收集,只重视将事实从价值中分离出来,并盲目相信科学研究可以很轻松地做到价值中立。它不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不重视社会公平与人的自由发展,完全将组织管理理论与管理者工作实践中的最富生机的关键部分——道德的、伦理的和价值的向度割裂开来。[6]显然,这种“泰罗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的实质都是“技术主义”。教育管理者的“技术化”手段,更进一步引导着教师的“技术兴趣”,教师和管理者都把“技术兴趣”作为追求目标。

      可以说,在教育领域,教育决策、学校管理、教师准入、课程实施、教师评价等从上至下的各个方面都存在严重的“技术至上”的倾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教师内在结构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而教育的这种现实环境和管理机制在不同程度上左右着教师的“内在结构”的改善,从而阻碍了教师专业化向更高层次发展,[7]因而只能停留在“技术兴趣”阶段。处于“技术兴趣”阶段的教师专业化具有以下特点:(1)以技能熟练为基本模式。一般认为教师的专业化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技能熟练模式,另一种是反思性实践模式。但教师的“技能熟练”不能与医生的“技能熟练”相提并论,因为仅有专业知识和传授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师生的交往关系至关重要,教师的情感态度和道德人格对这种关系有决定性影响。而现实情况是技能熟练模式得到广泛认可,不少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电化教学技能比武、普通话培训过级”等活动方兴未艾,教师们也对此津津乐道,似乎只有具备此类技能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8](2)以被动适应为行为特点。教师在严密的监管之下,完全处于被动适应的地位,行动亦步亦趋,毫无创意,工作热情锐减,但忙碌而紧张。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科知识和方法手段上,缺少对整个课程从决策、目标、实施到评价的全面审视和反思,缺少对学生的全面关注,而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受到严重制约,甚至身心健康也受到伤害。更令人忧虑的是,教师自身往往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3)以追求功利为目标取向。尽管我们不是从一般意义上否定功利追求,但教师作为培养人的职业,如果一切以功利为取向,势必忽视“人”这一根本因素,把“人”置于次要地位。而“技术兴趣”以控制和效益为特色,本身与功利目标有难以割舍的内在联系。这种目标取向,缺少对教育终极目标的理解和认同,工作中急功近利,只把事业作为谋生的手段。所以,处于“技术兴趣”阶段,功利主义大行其道,应试教育魅力不减,素质教育有其名无其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