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时代理论的危机与出路

——“多元对话语境中的文学理论建构”国际研讨会综述

作 者:

作者简介:
朱宁嘉,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副教授 (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5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I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4)1l-0125-04

      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主办,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报、中山大学中文系、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文化研究网等单位参与主办的“多元对话语境中的文学理论建构国际研讨会暨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三届代表会议”,于2004年6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美国、英国、俄罗斯、斯洛文尼亚等国的文艺理论界的专家学者约300人参加了会议。作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文艺理论界盛会,会议从中外文艺理论多元发展的宏观大局着眼,主要围绕着当代文学理论遭遇的危机,与会者们把目光聚焦在边缘化、边界、文化研究等关键词上,努力寻求我国当代文艺理论的出路,以推动中国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创新发展,促进中国文艺理论与世界的交流。

      直面当代文学理论的危机

      当代文学理论遭遇的危机是什么?山东师范大学李衍柱教授在《艺术的黄昏与黎明》一文中作了概括:“进人新的世纪,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历史终结论’、‘哲学终结论’、‘意识形态终结论’、‘艺术终结论’、‘文学终结论’等等的‘终结论’思潮。这股思潮对文学艺术界冲击很大。它像‘梦魇’一样萦绕在人们的心头。这股思潮何以存在?它是否预示着文艺的终结?”这股思潮何以存在?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李衍柱教授分析了“终结”论出现的当下历史文化语境,认为它的滋生与发展,是与高科技的发展、“读图时代”的到来、消费社会的出现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方学者早就感受到这种恐慌的情绪。我们应以清醒、冷静的头脑,面对中外文艺的实际,从不同的层面上去认识“终结”论的方方面面。中国人民大学余虹教授指出,“死”在此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它在西方更具有象征意义,在汉语中,指“一种意识及其意识的对象边缘化了”。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本尼特教授作了“作者死了”的讲演,强调的是研究应从将作者奉为绝对权威的传统研究中脱身,停止思考作者的意图,将作家研究悬置起来,这样有利于我们看清被以往研究所遮掩的有关作家身份的不清晰的部分,明晰作家在创作中的实际存在状况:作家作为存在历史中的个体,既被历史创造又创造文本历史,既身处文本之中又在文本之外,既是虚构作品的一部分又是实存的一部分。作者在文学领域中无处不在。

      美国芝加哥大学《批评探索》主编米切尔教授在6月14日晚的《理论死了之后》的讲演中,坚决反对理论已经死了、终结了的说法。他指出,文学理论自身并没有消亡,只是发生了改变,转而研究新的对象,如电视、电影、广告、大众文化、日常生活等;文学理论有了新的表现形式、新的话语。对文学的研究,不只用文学理论,还用图像理论、表现理论、相似性理论等。

      扬州大学姚文放教授在《语言媒介与文学存在的理由》一文中,以作家的创作实际表明文学不会终结。在他看来,文学之为文学,就在于它是语言媒介,是别的东西替代不了的。文学语言有它独特的魅力。文学语言格律声韵对仗节奏的形式美,细腻深入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的特长是其它艺术难以胜任的,用文学语词表达疑固的感情可以温润我们的生活、丰富我们的精神。

      怎样看待文学研究的“越界”行为?

      与终结或者说理论危讥相关的话题是文学的边界或者说是文艺研究的边界。无论是反对还是赞同文学的文化研究各方的共识是:文学是有边界的,即使是建构的或者是想象的。边界是学科发展独立的标志,而研究对象的拓展是学科发展过程中呈现的现象和特征。华中师范大学王先霈教授说:“从逻辑的角度考察,学科分工,是学术进步的前提,文艺学学科经过漫长的学术积累,形成自己的学科特性、学科界限、学科内容、学科规范,强调边界、特性是完全正确的。”

      在认同文学是有边界的这一前提下,有的学者以实在化的方式展开边界,有的认为边界是与特定的文学社会实践活动相关的意识建构,还有的认为边界是为捍卫理论研究兴趣和成果的合法性、通过想象圈定的表述。不管是怎样的边界,有一点是一致的,即文艺学学科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历史地生成的,并且随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复旦大学朱立元教授考察了中外文学和艺术概念的变化历史,指出中外古今文学理论的边界都随文学艺术边界的变动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古代《文心雕龙》中的文学指“文章”,而英语中literature曾指“出版物”。文学、艺术等概念的出现都比较晚,很多艺术门类在现代社会才出现,如电影、电视等。今天普遍认同的,由美学、现代学科和启蒙精神铸造的文学概念是从19世纪才有的。

      边界是历史地生成的。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有不同边界,而同一时代不同文化、不同理论范式与同一社会的不同理论体系、不同立场态度也带来不同的边界。从实践层面看,边界始终处于历史的建构中,是以历史的实在化方式展开;从理论的层面看,边界有相对的稳固性,是为维护自身研究的合法性和讨论的有效性而设定的。我们共有的是学理层面的边界,所以武汉大学张荣翼教授指出:“关于边界,古代文论的边界是一套,我们今天不同的理论系统的边界可以有很多。地平线不一样,就形成不一样的边界。边界的多元化是存在的,但多元化之间是否能进行相互沟通对话?多元化对话的可能在哪里?这可能是我们要思考的。”也因此,在推崇差异的后现代主义看来,边界是怎么都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