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课程中的知识

——关于轻视知识倾向的讨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彩燕,广东教育学院教务处讲师、硕士。(广东 广州 510303)

原文出处: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轻视知识的倾向发生在课程本质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之间,它源于对经验课程理论的误解。课程本质的转化具有必然性和实践的合理性,并受到知识观转型的支持。经验课程要改变的是内容课程中知识的组织与编排方式,知识在其中依然处于核心地位。厘清课程内容、知识与经验、活动的关系,有利于消除轻视知识的倾向,促进经验课程理念的推广。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5 年 11 期

字号:

      课程改革中轻视知识的倾向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已引起学术界的重视。[1]从课程论的角度看,轻视知识的倾向发生在课程本质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之间,与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人们对经验课程理论的误解有关,对“活动”的误解和形式化操作有关。因此,必须深化对课程中知识的基础地位的认识,探寻知识在经验课程中的性质与地位,厘清课程内容、知识与经验、活动的关系。

      一、知识:课程最直接的一级制约因素

      课程的三大基础是知识、儿童和社会。人们大多认为这三者是对立的,影响课程发展的三大基础要素是平衡的。其实,这三者是在不同的层面上影响课程。从形式上看,课程表现为一种知识体系,课程研制的核心内容也就表现为对知识的选择与组织。知识是课程最直接的一级制约因素,其他因素则是通过赋予知识以某种价值取向及方法的方式来影响、制约课程的,是以知识为中介的二级制约因素。因为从内容上看,无论是哪种课程形态或课程编制理论,都避不开知识,儿童决定课程知识的选择与组织,这是知识进入课程的“第一道屏障”。课程编制的基础问题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有价值的知识才能进入课程。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价值观,能解决社会、时代问题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社会需求是知识进入课程的“第二道屏障”。在知识本位、儿童本位和社会本位三种课程设计观中,后两者事实上并不忽视知识,而是强调知识获得的途径与知识的呈现、组织方式。所以,在制约课程的三大要素中,知识是课程的最直接的一级制约因素,学生、社会是二级制约因素。[2](P75—76)

      知识是思考课程问题的核心,课程改革是对知识的再概念化、选择与组织。“不管教育是什么,它都必须关注对知识的传授”,“学校课程必须确保所有重要的知识不被忽视”。[3](P87)不管课程的内涵走得多远有多广泛,课程的编制最终都离不开对知识或经验的选择与组织。

      二、知识:依然是经验课程的核心

      人们对内容课程中知识的地位容易达成共识,但对经验课程中的知识则充满误解。课程本质为什么要从内容向经验转化?这个转化有什么意义?经验课程是否忽视知识?若否,那经验课程中的知识是什么样的知识?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本质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

      关于课程本质的界说多种多样,但从本质上可以分为两种:内容说和经验说。[4]前者视“课程”为“系统的知识、知性技能及情意内容的复合物”,所以也称为知识说课程;后者则强调“课程”为“经验与活动的教育性组织与计划”,所以经验课程也称活动课程。

      知识说课程在我国有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其表征的是知识与课程的关系。经验说课程本质观是针对知识课程忽视学习者的实际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的缺点提出来的,它表征的是学习者与课程的关系。

      20世纪以来,经验课程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杜威的经验课程论;二是20世纪中叶以来受知识观转型所支撑的经验课程论。在实践领域,经验课程的发展一波三折,它在20世纪20、30年代达到鼎盛;20世纪50、60年代受苏联卫星上天事件的冲击,它受贬抑;现在,在世界课程改革的大潮中,都积极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课程设计更接近经验课程的精神。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中,综合实践活动被列为从小学到高中的必修课,活动课程的地位进一步被提升。轻视知识倾向恰恰产生在这个时候,发生在课程本质从内容到经验的概念转移过程中。

      (二)杜威经验课程论中的知识观

      杜威是经验课程论的集大成者与创立者,是经验课程发展的重要一环。经验课程有没有轻视知识呢?必须回到杜威著作中去寻找答案。

      首先,杜威非常强调知识及知识的掌握,这是其经验课程的目的或立足点。杜威在其著作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知识。如“掌握各种工具和操作过程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如果孩子满足了他的本能而制成一只箱子的话,他就有很多机会获得训练和毅力……同时又学到很多知识。”儿童在活动中“获得关于科学、地理和人类学方面的知识,远远超过他们从那些自称以知识为目的的教学中、仅仅从被指定学习的固定课本中获得的知识。”[5](P34—40)儿童经验或活动只是获得知识的媒介与基础;“做中学”学的是知识,而不是别的东西。他认为传统学校的弊端是各种“隔离”,一是学校与生活的隔离,“学校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他在校外所得的经验;同时,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把在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应用于日常生活”。[5](P52)二是各种知识之间的隔离,即学科课程的弊端。他说:“学校里的知识是孤立的,以其自身为目的。”“儿童一到学校,多种多样的学科便把他的世界加以割裂和肢解。”[5](P68,77)教育“常见的错误不在于把重点放在传授的事实与观念上,而在于以这么一种孤立的方式呈现,以致它们不能同直接有关的带有感情色彩的内容(尽管很狭窄)自发地联结起来。”[6](P241)可见,杜威经验课程理论目的是促进知识的掌握和学以致用,他否定的是知识课程的组织方式,而不是知识本身。杜威的经验课程论是针对旧课程实践的问题提出的,这些问题在我国今日的教育实践中也广泛存在,这构成了我国课程改革实践中求助经验课程理念的实践合理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