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考试”笔谈(之二)

作者简介:
张传有,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罗金远,湖北招生考试杂志社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   戴茂堂,湖北大学哲学系教授。   高乐田,湖北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解飞厚,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韩东屏,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   冯军,湖北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原文出处:
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5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诚信考试:一个文化生态学视角

      高乐田

      见缝就钻是人的本性使然,有缝不钻则是一种文化。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独立自存的,而是与其周遭的其他现象互相关联而成一个整体的文化生态链。因此,一种文化现象产生、改变或缺失的根由,只有在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中才能找到。对于时下人们热谈的诚信考试问题,亦当作如是观。

      考试是一种制度、一种手段,目的在于检验和评判受考人的真实能力与水平,从而客观公正地选择和录用人才;诚信是一种价值,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诚实无妄、信守诺言,不自欺欺人、投机取巧。可见,考试制度与诚信价值的统一是考试制度的内在诉求,或者说考试从其本性上就应该是诚信考试。然而,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层面上看,给考试加上一个“诚信”的前缀,也绝非多余。因为自有考试制度以来,它与诚信价值就没有真正统一过。考试作弊,古已有之。据报道,近来不断从民间和古玩市场中发现一些古人专门用来考场作弊的作弊书或夹带物,有纸做的也有绢做的,其中不乏做工精美考究的珍品。足见古人对于考试作弊也是下了功夫的。不过,古代科举考试作弊,无论就其形式、手段还是规模来看,都无法与今人相比,无非是少数考生递递小抄、传传卷子、做个暗记、请个枪手罢了。反观今日,在广大学子、考生中,作弊早已成为家常便饭。作弊的规模之大、人数之众,作弊手段之高明、技术含量之高,作弊时的心理之从容、合作之严密,都令人瞠目,远非古人可比。

      当考试作弊由少数人的行为变成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的时候,就从根本上背离了考试的诚信要求,践踏了公平公正的竞争规则,从而使考试的检验结果失实、衡量功能失效。这引起了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人士的极大担忧,人们见仁见智,献计献策,使诚信考试问题热闹地讨论了起来。

      综观时下的讨论,尽管人们对于考试中诚信缺失的具体原因与对策看法不尽相同,但基本的思路却是大同小异的,大都归结为这样两个结论:

      其一,认为考试诚信的缺失主要是道德教育的不够导致的,因此,要实现诚信考试,重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其实,道德教育在我们国家历来都是受到重视的,但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在道德教育中偏执崇高,将教育者本人也无法做到的“圣德”作为“常德”加以推行,把理想的道德目标混同于日常的道德规范,其结果只能是把道德教育本身变成了不诚信的“假德”。在此背景下,人们对于加强考试诚信教育的呼唤,除了表达一种善良愿望外,并没有什么好的效果,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助长社会上的“假、大、空”风气,强化考场上的不诚信。因此,思想道德教育失效的关键不在于抓得不够,而在于做得“不诚”。

      其二,既然教育失效,似乎就只剩下一种途径,那就是加强制度建设。主张实现诚信考试须用重典;提出“依法治考”,完善考试管理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加大惩处力度,增加考试不诚信的风险和成本,似乎这样就能杜绝考试作弊。但实际情况却是你有政策我有对策,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治标不治本。考场作弊非但没有得到抑制反而愈演愈烈。为什么呢?因为严格的制度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不信”色彩,它强化了制度与受考人的对立与敌视,动摇了主考者与受考者之间的互信基础。

      那么还有没有别的途径呢?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诚信考试的文化之路。诚信考试不是文化之根而是文化之果,它的根在我们生活的文化语境、文化土壤、文化生态中。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观念与习俗,它同时还是一种积淀、一种传承、一种生活方式。因此,从根本上说,诚信考试的实现不能仅靠撕心裂肺的道德义愤,也不能靠冰冷严苛的酷罚重典,而是要靠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文化生态的培育。这里面既有对于断裂的原生态文化的修补,也有对于外来文化的理性嫁接。

      一方面,在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对传统的批判之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之链断裂了。与传统的割裂,使人们失去了做人之根,缺乏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当人与人之间不能做到彼此信赖、真诚相对时,原生态文化中的诚信基础也就丧失了。另一方面,我们虽然引来了西方流行的一些价值观念,但由于我们从根本上缺乏西方文化生态中的原罪宗教精神、个体自律意识、社会契约思想以及完整的市民社会形态,西方式的理性道德和伦理关怀并没有真正在我们中国的文化土壤中扎下根来。旧的道德已然失落,新的道德又无从建构,导致了整个社会的道德混乱与价值真空,使社会失去了诚信的基础。因此,诚信及诚信考试赖以生存的文化基础建构。其主要思路有如下三点:

      (1)建构诚信的形上基础,让人们有所信仰。西方传统社会是基督教社会,基督教文化构成人们道德生活的基础。虽然经过了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反复冲击,最终实现了政教分离。政教分离,并不意味着基督教文化的根本断裂,而是宗教的世俗化。对于基督教和上帝的信仰,在西方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依然是大多数西方人的一个共同的文化与价值选择。儒学传统中,虽没有西式的“上帝”概念,但也表现出对于终极境界的追求。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将诚视为哲学本体,既是天道自然,也是所有人道的本源。信仰的作用就在于让人们有所敬畏而拒绝作恶。因此,离开信仰这个层面,诚信与诚信考试就不可能得以建构,一贯的诚信只能奠基于信仰,有了坚定的精神信仰,才能恪守不撒谎和兑现诺言的原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