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压力与教师的生命关怀

作 者:

作者简介:
牛利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吉林 长春 130024)

原文出处:
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教师职业压力是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身心负荷。教师的自身因素是导致职业压力产生的主要来源,这些因素包括个体的性格、专业水平和应对变化的能力。因此,我们应改变过去将政府作为施压主体的思维定势,改变单一地向社会要关怀的趋向,使教师自身成为拯救自己的主体力量。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5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当今时代,由社会的巨变所导致的教育自身的变迁给教师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和挑战,使教师群体对职业压力有着较为普遍和深刻的体认。超负荷压力的存在使教师与其职业之间出现了严重分疏,也恶化了教育对象的校园生活质量。因此,出于对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考虑,我们应首先厘清教师职业压力的来源,并倡导对教师现实生存状态的关怀,提升教师的校园生活质量。

      一、教师职业压力何以成为问题

      教师职业压力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身心负荷。适当的压力是职业活动的必要动力,但如果职业活动中压力过大,会给教师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进而影响角色扮演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学科分化、整合的趋势,以及知识和技术的频繁更迭,导致教育中课程、教育政策、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技术和手段的改变和更新,教师需要不断做出角色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由于教师在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活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教师职业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近年来,精神紧张、过度焦虑、抑郁症、强迫症、偏执甚至精神分裂在这个群体中出现,并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正逐渐引起社会的重视。

      在国外,教师也被认为是一个高压力职业,由于职业压力的存在而导致的教师群体健康状况较差、退休年龄提前、易怒、失眠等生理和心理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理论界的高度重视。研究者采用问卷调查、案例研究和压力生理指示器等方法对教师压力的程度和来源进行测度。到目前为止,国外的教育研究领域对教师压力的定义模式、教师压力存在的普遍性、教师压力的来源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且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由于处于不同的文化—历史语境之中,我国的教师压力在成因、表现以及应对策略上与国外必然存在着某些不同。

      在我国,教师职业压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呈现逐渐增大的态势。在古代社会教师压力是相对较小的,统治阶级中官师合一的体制使教师职业享有较高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在被统治阶层,人们对教师更多的是知识和道德方面的要求,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知识型的教师被认为是胜任教育活动的,而对教学艺术、教学观念、学生观等要求较少;师道尊严充斥课堂教学,教师占绝对主导,教师在决定教什么、如何教上都相对自由;没有科学系统的学制,没有层层的学校管理,教师各自为政,负责一个独立的教学单元,受制度上的约束极其微弱;教育对人的自身发展和社会流动所起的作用有限,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职业几乎没有什么专业化可言,他们的职业活动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因此也不存在多少职业压力。这种情况到近代学制体系完备以后方有所改变。而在当代,教育作为“使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必不可少的王牌”[1](P1),是实现人的理想社会流动的最有效的手段。在教育收益远远大于教育成本的前提下,人们对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的素质要求已不单单局限于道德和知识两方面。单从师生交往的角度来看,教师就承担着知识传授者、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受教育者的朋友和心理保健者、学生的保护者和榜样示范者的多重角色。所有这些都是社会对教师职业价值的预设,对教师来说要同时扮演好这几个的角色,并达到各角色的内在统一是很困难的。在教学活动之外,来自家长、领导、社会的压力使教师不得不敏言慎行,向社会上不同群体提出的角色期待努力,并尽力避免如此庞大的角色集所引起的角色冲突。教师所承担的多重社会角色使教师在职业活动中难免会产生很多悖论性的行为和心理,加之有些教师心理调节能力较差,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二、教师超负荷职业压力的理性审度

      1.教师职业压力的产生与其自身因素密切相关

      在已有的有关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成果中,多将教师职业压力理解为外部的、受迫的。而作者曾于2003年4月针对教师职业压力问题以长春市某些小学为个案进行了研究,受访教师在对压力来源的看法上存在较高程度的一致性。此次访谈中作者发现,教师的自身因素是导致职业压力产生的主要来源,这些因素包括个体的性格、专业水平和应对变化的能力等等。其中,教师职业压力的大小与教师的成就动机呈直接的相关关系。成就动机较强的教师,对自己的期待较高,因而压力也就相对较大。“从个体的角度而言,成就动机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素质,是现代人最主要的欲望,也是激励自我成就感和上进心的心理机制,是决定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2]成就动机是驱动一个人在社会活动的特定领域力求获得成功或取得成就的内部力量。在行为上表现为一个人对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重要的社会或生活目标的刻意追求。也就是说,强烈的成就动机是一个人取得成就的重要动力,但也是形成自我压力的根源。而当今时代,教育的内部环境和影响教育效果的外部因素越来越复杂,个体往往无法控制职业行为的效果,在这种情势下,教师若想游刃有余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不断地做出自身的调整。这给一些教师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2.教师自身的生命个体意识淡薄,职业主体性迷失,缓解外在压力的能力薄弱

      长期以来,教师重视自身发展之外的目的或结果,选择职业行为方式是为了得到社会认同而不是完善自己的人格,职业活动本身仅作为一种达到目的的工具。由于主体性较差,教师在教学中受教学法支配,受教育政策的支配,受领导和家长的约束,失去了自主性,具体表现为一种屈从意识,不愿意规划未来,没有实现理想的能力以及怀疑权威。这是一种普遍现象。正如麦克·勃特利(Mike·Bottery)和尼格·怀特(Nigel·Wright)在《教师与国家》这本书里所说:“我们认为,教师的职业正在非专业化,因为他们在教什么和如何教方面缺乏自主性。”[3]教师作为邮递员,被动地承担文件传输的功能,没有权力对文件的内容做任何修改。当教师被迫实施与自身的教育理解和职业价值相悖的政策时,其内心的矛盾和压力就自然产生了。

      3.教育对象呈现出新的特点,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难度,引发了压力的产生

      在现代社会,教育对象与以往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独生子女成为受教育的主体,单亲家庭的子女所占的比例也有明显上升。由于获取信息的途径增多,社会的影响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渗透到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成都市的一项调查显示,有54%的被访学生认为,读书、上图书馆和书店是自己课余爱好的主要内容。“不少学生表示,已经不能想象没有网络的学习和生活”[4]。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增强儿童的生活常识、促进他们的社会化进程起到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削弱了学校教育的作用,使儿童思想呈现多元化趋势,个性、主体性突出。无怪乎有的教师将班级称为“恶人谷”,把给学生上课称作“去战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