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学”笔谈

——“科举学”古今含义的演变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海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福建 厦门 361005)

原文出处:
集美大学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5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科举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问。说其古老,是因为“科举学”或“科举之学”的用法出现很早,科举时代有千百万读书人曾热中备考科举的学问,且自从科举制产生一段时间以后便有人开始进行科举制度及科举史研究,其研究历史长达千余年;说其年轻,是指以往并未有意识地将科举作为一个专门领域来研究,至1992年正式提出将“科举学”作为一门专学,或者说作为一个专门领域来研究之后,才更注意以整体的观点,以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视角、新的高度对科举进行科学的研究,赋予了“科举学”一词以新的内涵和新的意义。

      我是在提出“科举学”这一概念近十年之后,才发现“科举学”一词古已有之,这还是拜计算机和互联网之赐。虽然历史上早已存在“科举学”的特定用法,我也曾阅读过大量的科举史料,也看到过许多“科举之学”的提法,但过去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却未正面遇到过“科举学”这三个字,可见要将其发掘出来谈何容易。后来,通过互联网上搜索,偶然看到一两条相关线索,然后顺藤摸瓜,找到原始文献出处。知道过去已有“科举学”一词之后,继续跟踪追击,并通过朋友在《四库全书》中代为搜索,扩大战果,至今已发现宋代到清代之间使用“科举学”一词的文献有30余次。这真是知难行易。当然,古代文献中出现“科举学”一词远不止这些,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后肯定还会有更多的发现。

      不过,古代“科举学”的含义与现代“科举学”不大相同。由于科举制存在时间长,影响大,在漫长的中国科举史上形成了众多的词汇。其实现代词语中有许多与科举有关,连“科学”一词的词源也是从“科举之学”演化而来,在19世纪60年代,日本人从中国宋代用法中借来了术语“科学”。[1]只是“科学”一词虽然脱胎于“科举之学”,但经过日本人的借用迁移之后,语义已发生变化,一般专指自然方面的学问,用来指英语中的science一词,与科举已没有什么关系了。而“科举学”在古代虽也有演变,但都是指关于科举的学问,与科举密切相关。

      自从宋代“科举”逐渐取代“贡举”的概念之后,有不少人使用“科举学”或“科举之学”的称法,以下略举数例。

      宋代叶适《水心集》卷16《著作正字二刘公墓志铭》说:“绍兴庚辰,礼部奏:第一,前九年著作以词赋在;第二,二公不为科举学,虽场屋荒速之文与论著金石等,而《春秋》于三家凡例外,自出新义。”此处的“科举学”意指应举的学问或备考科举的学问,也就是一些应试的文体作法或学问。换句话说,即岳珂《愧郯录》所提到的“决科之学”。又如元人戴表元在《剡源集》卷18中说:“今科举学尽衰,士得返本趋古。”又说:“戊午岁,秋赋初出,其父喜其所试如格,而书以与之者也。是岁,子一遂充乡贡,阅之令人凄感。又以见异时虽科举学父兄子弟,于平居造次,必以成人相期者。其事如此,而岂可尽废哉。”《吴都文萃续集》卷55说:“子虚生景定间(1260年~1264年),未弱冠时,已废科举学,故惟诗是学。”明代夏胜良《东洲初稿》卷5《孙蒙斋先生墓志铭》:“以程朱精确论议注礼易讲义,与陈氏集说互有发明,而于胡伯通氏若夙契焉,谓不为科举学所蔽也,故其学不轻授受。”这里仅举数例,便可见“科举学”是中国古代固有的词汇。

      “科举学”实即“科举之学”的简称。在科举时代,除直接使用“科举学”一词之外,更多的人是使用“科举之学”的提法。如《程子语录》载程颐的观点说:“科举之学,不患妨功,惟患夺志耳。”清代《经世文续编》卷66孙鼎臣《治论》说:“天下之习,不惟其教,而惟其所取。所取而为科举之文欤,则其学为科举之学。”在清嘉靖八年(1803年)贮书楼刊刻的《眉园日课》中,录有眉园家塾的《学规八条》,在“身心之学”、“政治之学”、“经籍之学”、“史汉之学”、“文选之学”、说文之学、馆阁之学之后,第八条是科举之学。[2]从科举之学与政治之学、文选之学等并列的情况来看,这里的科举之学已有专门之学的含义。总之,“科举之学”是当时人的惯用法,而“科举学”实即“科举之学”的简称,通常带有一定的贬义。

      近似于“科举学”的含义而且更为常见的词语是“举子业”或“举业”,此种用法在古代文献中不胜枚举。同时也可见到介于“科举学”和“举子业”之间的“举子学”或“科举之业”、“科举业”等词语,如《东莱别集》卷8《与朱侍讲元晦》载朱熹问吕祖谦说:“观其气质似亦只做得举子学,初尚恐其不成,今既蒙奖诱,不知上面更能进步否?”《朱子大全》卷78《建宁府建阳县学藏书记》则有“世儒所诵科举之业者,一无得与于其间”的说法。《尧峰文钞》卷20《敕赠文林郎户科左给事中蔺公墓表》云:“公讳献征,字某,少治科举业甚工。”另外,还有“三场之学”、“进士之学”等类似的提法。上述“举子学”、“科举之业”、“科举业”或“三场之学”、“进士之学”的含义与“科举学”或“科举之学”基本相同,都是指备考科举的学问或有关科举的学问的意思。

      而且,外国学者中也有使用“科举学”一词的。韩国(朝鲜)历史上曾长期实行科举制,也曾出现与中国科举类似的问题。朝鲜李朝后期,集儒学实学派大成的丁若镛(丁茶山)曾批判当时儒学界的诸多倾向,在《五学论》一文中,他对性理学、训诂学、文章学、科举学、术数学等五学加以批判。[3]这里所谓的“科举学”也是指应考科举之学,但与训诂学、文章学等并列,已含有一定的专门学问的意味。

      “科举学”内涵的演变发展类似于“红学”、“徽学”与“文选学”等概念古今含义的变迁。古代“科举学”曾涵盖好几门专学,唐代的“策学”和“文选学”可以说是当时“科举学”的产物。古代或者说科举时代的“文选学”虽也有学术目的,但主要是为应举考生服务,重点在于学习应用《文选》的章法技巧,即所谓“文选烂,秀才半”;现代“文选学”已不再有功利的目的,不是作为“新科利器”而是作为重要的学术研究对象而存在和发展的。“文选学”是学术界公认的一门专学,古今“科举学”的联系与区别与“文选学”如此相似,“科举学”成为一门专学也就理所当然了。[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