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的巨大进步与道德教育面临的难题 这些年,中国就社会整体而言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作为一个现代化后发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已经大大超前于文化的转型和价值秩序的调整。其实,不光是中国,相当一批后发国家、赶超型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在许多发达国家,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演进导致多元文化背景下价值世界的支离破碎、充满矛盾和冲突。正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忧虑,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全世界不约而同地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和作为完整存在的人,以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伦理目标、核心价值的追求和价值观的教育问题。 经过最近2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教育事业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人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中起着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但教育事业规模的发展以及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催生着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数量发展的急迫要求和对与就业相关的各种技能培养的旺盛需求,这种需求的不断增长很容易掩盖甚至消解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追求。同时,全球化浪潮、信息技术的普及、文化的商业化、媒体的突出影响以及不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冲突,在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必然会进一步放大中国教育所面临的一系列难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确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人口流动,中国未成年一代的生存境遇与生活环境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今天的年轻一代生活在一个变数极大的世界中——父母下岗或外出打工、家庭裂变、升学竞争、就业挫折、网络与媒体充斥的性和暴力、价值观冲突、意识形态争论的莫衷一是、全球恐怖主义,等等。身处在一种“以消费为目的、以信息为基础、以广告作驱动”的文化中,孩子们在尚未成熟之前就已经看到和经历过太多太多。他们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体验着生活的各种可能性——当然这些可能性对所有的孩子来说有着不一样的意味。(注: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3、3.)可以说,现代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动使未成年人个体道德成长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环境都面临着一种非传统的重塑,并进而深刻地影响着他们个人生活和精神生命成长的心理环境和文化生态。 道德作为文化现象,是人区别于动物而要求过有秩序、有意义的社会生活的一种人文创造。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和特定民族都曾创造、形成并持有某种具体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以要求、规约、教化和熏陶一定生活区域内的人们自省、自警、自律地处置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判断一个人是否道德,依据的就是个体在处理上述境遇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自我认知、社会行为、人际语言、情感态度,等等。因此,任何一个人类社群其实都有一套伦理规范用来表达他们所共同推崇、敬仰或反对、排斥的价值观念。然而,由于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处在急剧转型时期,社会价值观念、对人立身处世的评价,以及个体的自我价值选择都在相应地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加强学校对未成年一代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因为学校对于个体道德发展和精神世界的形成具有科学和文化意义上的优势,而且学校教育可能持有的那种统一和完整的人道主义的育人价值观将有助于青少年奠定品德基础。当然,目前学校道德教育在观念、内容和方法上还跟不上或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急速转型和变化,学校道德教育迫切需要调整与革新。 二、坚守学校道德教育使命的三个命题 这些年来,对于学校德育转型、调整和创新问题的讨论有很多。我们认为,学校德育的改善需要进行各种理论和实践的尝试,其中应包括对涉及学校道德教育何以可能以及如何有效坚守学校道德教育使命的一些基本命题进行深入追问。 1.学校教育必须培养完整的人 近代以来的制度化教育始终伴随着培养完整人的讨论,工业化背景下成批量培养有专业技能劳动者的教育实践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间的对峙,使这种探索充满艰辛。中国和世界的现代化经验促使我们必须重申:学校教育一定是为着培养完整的人,即“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3.),这是学校的中心职责。“学校必须是‘有教育意义的’,因为它们必须成为我们弄清楚如何实现人道、亲切、优美和共同利益等学校和社会中通常缺乏的价值观的主要基地之一”(注:贝克.优化学校教育——一种价值的观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1.)。 我们认为,完整的人是以品德(或德性品格)发展为内核和基础的。如果用球型隐喻人的发展,那么品德就是球心,也是支架,可以统摄整个球的内涵和球面,与人的身体、智力、情感和审美发展都有密切关联,对人的整体发展具有支撑性和统摄性作用。过去,人们主要将道德教育视作把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其实,品德发展不仅为着人的社会性发展,为着社会的需要,而且关乎个体的生命成长。道德教育不仅要把自然的、个体的人变成社会的、文化的人,而且要把人培养成基于他自身条件的、精神发育良好的有个性的独特生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教育具有享用的功能、个体化的功能,有促进个体情感发育、智力发育的功能。那些品德发展良好的孩子,懂得关心别人、与人相处的孩子,其身心也能获得和谐发展。因此,道德教育不是可以离开个体生命成长的事情,相反,它必须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 现代人需要在作为公共教育机构的学校度过相当长的生命成长历程,这个时期的孩子将经历身心的急速发展、知识经验的倍加式积累、同辈集体的强大影响、教师群体的行为濡染、公共生活的规则历练,这种经历将提供一种真实的道德成长境遇。学校应当和可能通过“专注于做出有意识、系统和长期的努力”,在个人身上培养出“那些在人文思想与教育目的中长期被颂扬的、增加个人敏感性的素质”,“这些素质是思维——理解、认识各种关系、判断、综合和反思等——的特征”。(注:古德莱德.学校的职能[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9.126.)值得注意的是,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对学校教育的这种独特功能认识不足,尤其在今天这个日趋教育化的社会中,学校固然不应当与社会相脱离成为“文化孤岛”,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与其他具有教育潜能的社会机构的区别,从而坚守学校培养完整人的独特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