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论应用研究思维方式的变革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定仁,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罗儒国,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甘肃 兰州 730070)

原文出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教学理论应用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存在着偏重分析性研究、忽视整合性研究,重“客位研究”、轻“主位研究”,注重静态性分析、忽略动态性研究,重视“结构学”研究、忽视“现象学”考察四个方面的研究缺失。本文从教学理论应用研究的思维方式入手,初步探讨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5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教学理论应用是教师运用已经领悟的教学理论去解释、指导、改造当下教学实践的活动,它是一种人为的、为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教学理论应用研究主要是探讨教学理论应用的途径、方法,解决教学理论何以能应用于教学实践以及如何应用于实践,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联体现在哪些维度、作用机制如何等一系列问题。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曾说过:“没有理论的具体研究是盲目的,而没有具体研究的理论则是空洞的。”[1] (p214)教学理论应用研究必须从理论与实践两个领域同时进行,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促使教学理论重新焕发出生命活力以及教学实践的日趋“理性化”。本文在分析教学理论应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揭示了教学理论应用研究的缺失,以教学理论应用研究的思维方式作为切入点,初步探讨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对教学理论应用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进入教学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研究视野。90年代,教学理论界与实践界对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以及教学理论应用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改变了教学理论应用环节被遗忘的局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关系的研究。研究者根据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剖析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两张皮”现象及其原因[2]。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包括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发展的逻辑不同以及体制等方面,也有研究者与实践者自身方面的原因。2.教学理论本身的研究与批判。为了处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必须深入开展教学理论的元研究,即对教学理论的本质、功能、结构、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可行性及其特点问题的研究[3] (p494)。也有学者提出教学理论自身的不成熟、不完善是导致教学理论“实践乏力”,即教学理论实践功能发挥不充分或效力低下、而无力指导教学实践的重要原因[4]。真正能够转化为教学实践的理论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特征:符合时代要求,具有现实生命力,具有适度超前性和明确性[5]。3.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研究。教学理论不能直接作用于教学实践,必须借助一定的中介间接地作用于教学实践。由于对中介的性质和属性认识的不同,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分析。(1)过程中介。有论者提出,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时需要经历四个基本阶段,即形成过程、自身“技术化”过程、转化“技术化”过程以及实际运用过程[6]。(2)方式中介,即对教学理论应用的路径和转化方式的分析。有学者探讨了教学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具体方式,主要包括教学理论传播、教学实验、教学专家咨询和教学行动研究等[5]。(3)主体中介——教师。有学者指出,教师是教学理论应用的重要中介[7]。教学理论必须经过教师这一中介间接地影响教学实践,教学理论只有被教师内化为个人内在理论,才能有效地影响教学实践。

      科学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整个研究过程的首要环节。我们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教学理论应用研究存在着四个方面的缺失:

      1.偏重分析性研究,忽视整合性研究。研究者往往是从某一层面、维度入手,对教学理论应用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他们比较注重教学理论应用的客观中介层面,相对忽视教学理论应用的主观层面。在对教学理论应用问题进行分解式研究的同时,未能全面地、系统地考察教学理论应用问题。如果我们不认识整体就不可能认识部分,同样地,不特别地认识各个部分也不可能认识整体。教学理论应用过程不但有能够直接感知的表层结构,还有复杂的深层结构,需要全面地、整体地加以把握。正如列宁所说,“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8] (p291)。

      2.重“客位研究”,轻“主位研究”。由于受学科建制、文化成见等因素的影响,对于教学理论应用的研究,一直是理论工作者的一种“独白式”的客位研究,他们绝对拥有教学理论的建构、解释等理论话语权;教师也自愿放弃本该属于他自己的理论话语权。长此以往,就鲜见有教师“独白”式的研究成果。然而,有研究表明,教师并非是“理论无涉”的,在应用教学理论的过程中,对于怎样应用教学理论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并在此基础上生成实践性知识。因此,教师理应关注自己以及他人如何应用教学理论,理应成为教学理论应用研究的主体,成为理论工作者的合作者。

      3.注重静态性分析,忽略动态性研究。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过于注重对教学理论应用的结构进行照相式的静态分析,如研究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教学理论的本质、功能、结构等,相对忽视对教学理论应用过程进行动态把握。我们认为,如果不对教学理论应用过程的结构进行共时性分析,就不能把握教学理论应用的机制,但如果不对教学理论应用过程的结构之构成,不对结构中各要素间的张力进行一种历时性分析,即动态的或生成性分析,也不能把握这种结构。

      4.重视“结构学”研究,忽视“现象学”考察。以往的研究侧重于探讨教学理论应用的转化方式、应用环节、途径等宏观层面,相对忽视对教学理论应用的微观层面的考察,忽视了直面教学理论应用现象本身,即“对现象学的遗忘”。理论工作者不仅关注教学理论应用过程的“理论”与“逻辑”,还应关注教学理论应用过程中的“事”与“情节”,关注教师在应用教学理论时的体验、感悟、困惑及其价值需要,关注教师的独白式表达,如教学札记、教学日志、教学叙事研究、反思日记等,以实现“结构学”研究与“现象学”考察的统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