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在运动、变化的发展过程中,某些特征往往多次重复出现,其接续两次出现所经历的时间叫周期。周期研究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运动的规律。教育发展周期是指教育作为一个总体由兴而盛又由盛而衰所经历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教育思想经历从产生到发展到衰落的过程,教育制度经历从草创到完善到僵化的过程,教育规模经历从扩展到兴盛到收缩的过程,教育质量经历从不断提高到逐渐下降的过程。本文将探讨如何划分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周期并对各周期教育结构的总体特征作出简要的概括。 一、划分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周期的依据 如何划分或者说依据什么来划分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周期是本研究的一大难题。困难之一是教育历史现象纷繁复杂,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发展周期,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特征有不同的发展周期,历史研究既然离不开历史现象,就很容易被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所困扰。困难之二是教育的盛衰既是一个量的变化过程,更是一个质的变化过程,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都是不可缺少的;定量分析将碰到资料缺失和定性本质难以量化的困难,定性分析将面对浩如烟海的教育历史事件,难以取舍。根据长时段理论、统计例证法以及教育自身的性质,我们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描述教育盛衰的过程并以此作为划分教育发展周期的依据。 第一,教育历史现象统计。我们将统计中国古代教育名人数、教育思想创新点和教育制度创新点,绘制出3个曲线图,以此勾勒出中国古代教育盛衰的大致状况。 第二,结构性因素分析。曲线只反映量的变化,它抽象掉了教育历史事实的质的规定性,不能反映教育发展的本质。长时段史学理论认为,历史进程中一些结构性因素在几个世纪内变化很小,正是这些结构性因素支配着历史的进程。布罗代尔说,“对于我们史学家而言,一个结构也许是一种组合、一个建筑体,但更是一种现实。时间对这种现实的磨损很小,对它的推动也非常缓慢”。“长时段,这是各种结构的结构群的稳定和很少变动的历史。”[1] (p.339、410)在一个教育发展周期内、整个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人性论基石、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这些稳定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也就是前后两个周期的交替时期,这些稳定的结构从产生到坍塌所经历的时间就是一个周期所经历的时间。 第三,教育规模和教育质量的实证史料。简单说来,教育规模缩小,学校荒废;教育质量普遍降低,人心浮薄,世风浇漓,标志着一个教育发展周期即将结束。教育规模不断扩展,达到鼎盛,然后逐渐缩小,以致学校荒废;教育质量从不断提高到不断下降,以至教育目标与教育结果相距甚远,这一过程所经历的时间则为一个教育发展周期。 第四,来自教育史分期研究成果的支持。构成教育的诸多要素和影响教育的诸多要素的周期性变化已有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反映在教育史分期的研究中。比较分析教育发展周期和教育史分期,既能看到各种分期法的不同,又能获得来自教育史分期研究成果的支持。 当以上4个方面的材料和分析能整合到一起,共同说明中国古代教育盛衰的过程和时间界限时,我们就有了划分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周期的较为充足的理由。 二、根据教育名人统计划分的周期 与教育有关的思想、制度、人物、事件、设施、资料等全部要素可统称为教育现象。统计法研究这些现象的规模、水平、比例、结构、程度和发展速度等。在诸多教育要素中,我们首先选取中国古代教育名人进行统计。统计教育名人基于以下理由:第一,构成中国古代教育的全部历史事实中,惟有教育名人的记载较为翔实,尚可构成连续的时间系列。第二,某一时段教育名人的数量能够反映这一时段教育水平之一斑,因为其他教育事实都是人物活动的结果。同时必须看到,以历代教育名人数作为反映教育发展态势的指标存在诸多缺陷。首先,虽史籍对人物的记载翔实,但仍不免“述远则事略”以及史家标准不一的缺陷。其次,教育家和教育名人的质的规定性使得他们具有量的不可缩小性。 武修敬等编写的《中国教育大系——历代教育名人志》是我们统计中国古代教育名人的主要资料来源。[2] 统计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一些载于教育通史的教育名人,如姜尚、郭象、陶弘景等不见于本志。因此我们还参考了王炳照、阎国华主编的《中国教育思想通史》[3] 、毛礼锐、沈灌群主编的《中国教育通史》[4] 、孙培青、李国钧主编的《中国教育思想史》[5] 和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6] 。 统计原则如次:一、以上资料所记载的教育名人,按其记载的生卒年代,从20岁开始至去世,每10年为一段计一点;二、生卒年不详者,据其活动年代推算一个生卒年,按70岁计(注:《历代教育名人志》所志古代教育名人抽样平均年龄为68岁。),计5点。三、统计时间从公元前6世纪至19世纪,即从私学兴起至近代教育产生以前。 统计结果如下。
图1 中国古代教育名人数折线图 图1显示,中国古代教育高潮迭起,一浪高过一浪,绵延不绝。教育名人数分别在东汉初、隋唐之际、南宋末和清末耸起4个高峰。教育名人数的低谷分别出现在两晋之际、五代和明初。以世纪为单位,以教育名人数的涨落为依据,可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分为4个周期: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4世纪(春秋战国到西晋);公元5世纪到公元10世纪(东晋到五代);公元11世纪到公元15世纪(北宋到明初);公元16世纪到公元18世纪(明中到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