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为问题的德育现代性 中国的德育现代性可以成为一个问题吗?这是我们进行研究首先要思考的。讨论这一问题的前提是确认中国德育的现代性及其问题性。中国德育具有现代性吗?这不得不涉及对现代性的指认。然而,现代性的多义与复杂使得我们几乎不可能对现代性的把握会有一种实质性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的现代哲学与社会思想就是对现代性的澄清与界说。即便从语义的角度,要对它作清楚的界说也是一件极其不易的事,国内有不少学者都曾对此有过较为系统的研究[1]。在我们看来,对现代性的理解主要有经验、规范和方法论三个基本维度。 从经验的意义看,现代性是指一种社会文化从古代向现代转换变迁的努力过程,这一意义上的现代性是一种时间意义的,相对于古典与传统而言的现代性,它强调的是当下对传统的超越,是指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段所具有的文化特性,它与时代性具有相通的涵义。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相对于传统而言的现代性。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将现代性理解为一种时代性,它是一种对传统的反应,这种时代性是因国家民族文化历史传统的差异而有所不同,现代性的多元也是从这种差异中体现出来的。 从规范的意义看,现代性是指启蒙思想家在提出现代性这一规划时所坚守过并论证过的理想。哈贝马斯在《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一书里,将这一理想描述为:在社会领域里,民法保护的合理地追求个人利益的空间;在国家中,平等参与政治的原则;在私人领域中的伦理自主和自我实现;在公共领域中,围绕着习得反思文化所发生的教化过程。国内学者沈语冰则将这一理想进一步概括为围绕着主体性建立起来的现代性的一系列规范内容,它们是:哲学与世界观层面上的主体性(自我)、科学层面上的客观性(自然)、实践层面上的道德自律与政治自由,最后是审美与文化层面上的艺术自主。此即现代性的“五自原则”(自我、自然、自律、自由与自主),并被视为社会文化现代与否的标志,有之则现代,无之则尚未走到现代[2]。也有学者认为,人们据以断定某种社会究竟是“前现代”还是“现代”的基本指标,主要包括价值层面的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法治、科学等等;制度层面的市场经济、宪政、分权结构、全民教育、开放文化等等;就日常生活层面而言,主要指宽容、秩序、交易、妥协等等[3]。从这些不同的表述中,我们发现规范意义的现代性是一套以人的自由与权利为基础的复杂体系。 从方法论的意义看,现代性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这种方法是一种时间历史的方法,正像鲍曼对现代性的论述一样,现代性是一个流动的观念,它不断向我们身后无限延伸,它可以涵盖从前现代、现代到后现代的时间之流。从这个角度还可以看到,现代性的方法论还包含着理性批判的哲学态度,流动意味着不断诠释和理解,意味着不断反省与批判,没有什么绝对的真理,一切都有另外一种可能,现代性意味着面对当下、以及面向未来的一种开放。 在这些不同的阐释中,我们可以发现,现代性是一种辩证的存在,它既意味着一种经验、也意味着一种规范,还意味着一种批判的态度与气质;它既非空无一物的不断的自我批判与自我质疑,也不是有着固定内容与不变本质、可以拿来模仿的现成模型。从经验的意义看,中国早已进入现代性,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就是一个追求现代性的历史,只是我们的这一历史是有着自我形态的历史,有学者将之称为现代性的中国形态[4];从规范的意义看,中国的现代性则是一个尚未真正开始的方案[2]。 对于德育的现代性,我们也可以从经验、规范与方法论维度米理解。从规范的意义看,德育现代性是指现代性的基本价值在道德教育领域中的体现,它主要是教育的民主性、人文性、公正性、科学性。从规范的意义看,我们的德育还不具有实质上的现代性内涵,对德育现代性的追求还处于形式阶段。如科学精神往往被单纯的技术应用所取代,民主形态常常只是利用民众力量以达到某些阶层之某种目的的手段和借口。理性仍然蜷曲在传统的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的挤压之中。而个体人格的尊严与独立性常常只可能成为群体巨大力量面前的小丑。然而,从经验的意义看,中国文化早已和现代性发生了遭遇,不过与中国社会现代性追求相伴的不是中国教育的自主自立,不是教育的解放,而是教育的异化,分析规范意义的现代性之未完成正是中国德育走向现代的必要理论准备。分析为什么这些规范不能在我们的文化中得到落实,也许是中国德育走向现代的一个理论突破口。我们认为启蒙的积极内涵在我们这里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与落实正是中国文化现代性最大的问题所在,也是中国德育现代性的问题所在,因而,中国德育的现代性问题是中国现代性实践伴生问题,只是在已有的探究中,人们对这一问题还没有形成一种自觉的意识。而作为方法论的现代性也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运用,以至于我们的变革努力常常处于一种盲动之中,往往将现代性视为一个有待实现的理想目标,而不是一个问题的存在。现代性自身的问题性使我们需要随时对它保持一种理性的审慎与批判,而不是无条件地追随与接受。这是我们将德育现代性视为一个问题的重要缘由。 二、中国德育现代性问题的呈现 (一)后现代的语境与现代性问题 有学者指出:对于中国人来说现代性问题是一个迟到的问题,它作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运动之结构性的问题反思,是现代化社会运动的一种思想检讨结果[3]。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现代性实践主要是以西方经典的现代性理论为指导的,主要将现代化理解为国家与社会的民主化和经济的工业化,这被认为是一个代表着社会进步与发展方向的人类目标,也是人们努力要实现的目标。人们对它抱着普遍的热情。20世纪90年代随着现代化进程中种种弊端的日益显现,人们开始了对现代化的反思与质疑。同时,后现代话语在中国的登场,也使这种反思获得了理论的支撑,现代性的反思性话语被引入中国文化思想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