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元(1635年—1704年),字浑然,河北博野县人,是清初农民出身的思想家、教育家,因自中年后倡导习行学说,书屋名曰“习斋”,世人尊称为习斋先生。他生活的17世纪是封建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和封建教育走向衰落的时期,面对弊端丛生的封建教育,颜元对封建教育,尤其是对理学教育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梁启超曾赞誉他:“举朱陆汉宋诸派所凭藉者一切摧陷廓清之,对二千年来思想界,为极猛烈、极诚挚的大革命运动。”[1](P121)可见其影响之大。颜元提出了独特的教育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实践探索,与其后继弟子形成“颜李学派”,其理论与实践对封建末期及近代教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颜元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应充分肯定,更应该进行深入研究。 一、颜元教育思想的成因 研究和评价颜元的思想,应该对颜元生活的时代背景有一个了解。历史上通常将颜元界定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教育家,实际上他的主要活动在清初。颜元生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1644年,明最后的皇帝崇祯在煤山自杀,清兵入关,定都北京,此时颜元也才刚满九岁。1662年康熙即位,这年颜元27岁,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颜元逝世,此时距明朝灭亡已经60年。因此,更具体一点说,颜元的大部分活动是在康熙年间,这时期的社会状况有了许多新的特点,明朝灭亡的沉痛教训余绪犹存,对理学弊端的反思日盛一日,这种社会形势对颜元思想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 (一)对明朝灭亡的反思 明朝灭亡后一段时间,中国知识界特别是儒家学者从关心民族、国家的命运出发,大多具有“反清复明”的使命感,有一部分人还投入到了实际斗争中去,如王夫之在明亡后曾在家乡组织武装反清。虽然“反清复明”的运动对此时期的学者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对颜元的影响不大。究其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南明永历政权偏居南方,“反清复明”的斗争形成和发展的区域集中在南方,特别是江浙一带,相对来讲,在京畿地区弱一些。例如,颜元的义祖父朱九祚曾担任蠡县的守备,清兵入关时并未加以抵抗。且在顺治四年(1647年),蠡县生员蒋尔恂曾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聚众杀死知县,大明中兴元年,朱九祚还“率众乡里”对抗蒋的义军,并获得清廷嘉奖[2](P540)。也许就朱个人来讲有其复杂的原因,但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在京畿地区对“反清复明”的响应不大积极,蒋尔恂的起义迅速失败就是明证。当时颜元尚年幼,及其成年时,社会上“反清复明”的情绪更是渐趋缓解,人们开始反思、总结明亡的教训,反清的强烈情绪逐渐被冷静的思考所取代,他们深感理学见心见性、明道存性全是废话,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风对颜元产生了更直接的影响。 从这些史料来看,“反清复明”的情绪在颜元生活的家庭以及地区都比较淡薄,北方对明朝灭亡原因的反思在颜元身上体现得更多,批判的意识、理性的思考远甚于“反清复明”的情绪化冲动。 (二)清政府统治术的变化 经过顺治在位18年的统治,清王朝国势日隆,进入康熙朝之后,清统治者对待知识分子(特别是儒家学派)的态度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清政府在其文教政策上推崇理学,强调儒家的正统地位,通过开设明史馆及博学鸿词科来笼络、安抚、重用一批儒家学者;同时,统治者对不合作者大兴文字狱,进行高压统治,迫使他们就范,著名的文字狱有“明史案”和“南山集案”等。通过多年软硬两手的政策对儒家知识分子进行镇抚,知识分子在经济政治日渐稳定的情况下,逐渐淡化了华夷之见,开始寻求自身安身立业和为国家、民族强盛尽忠效力。在整个知识阶层出现这种变化时,颜元正处于壮年时期,他同样也在进行着这种思考,这是他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 (三)明清社会结构的鼎变 明中叶以来,中国社会内部曾被认为出现过资本主义的萌芽(学术界有争议)。在此期间,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他们带来了西方科学知识,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接触并接受这些知识,而且积极推广,例如徐光启、梅文鼎等。此时王阳明的“心学”中的批判精神,强调通过主观努力求得自身的发展的主张,在社会上的影响也在不断增长。整个社会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明中叶以来早期市民意识也在逐渐形成。虽然颜元活动区域有限,直接接触到江南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初步的西方科学知识不多,但作为一个以匡时济世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他明显感到整个社会氛围的变化。削君权申民权的政治主张以及尚实学、重功利的市民意识的增长对他产生了明显影响,使他更强烈地感到“人人禅宗,家家训诂”非改变不可。可以说这种社会结构的鼎变催生了他的思想。 (四)个人坎坷的人生际遇 颜元一生极为坎坷,4岁父亲离家,自此音讯断绝,12岁,母亲改嫁,孤苦无依,中年丧子后再无子嗣继之,晚年亦贫苦,手胼足胝,阅尽人世的艰辛。他对社会、对人生、对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有更深的感受,“先生自幼而壮,孤苦备尝,只身几无栖泊。而心血屏营,则无一刻不流注民物。每酒阑灯炮,抵掌天下事,辄浩歌泣下”[3](P161)。在其人生经历中,几次重大变化,也是形成颜元思想和人格特征的主要因素。从少年到成年学宗数变,少喜道教导引术,知仙不可学,又习陆王。深感虚玄不济用,再学程朱,更感上当受骗。其求学经历也促成了他的反叛性格和批判精神的形成。